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写意荔波

发布时间:2018-07-23  来源:《民主》2018年第7期

放大

缩小

  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是荔波县的四大民族。其他民族在这里就成了少数民族。而瑶族在四大民族中,又是小族。今天去看瑶寨,肯定自有其特色。

  手头资料这样告诉我:瑶山白裤瑶是瑶族一支历史悠久的古老支系,是一支长期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狩猎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远古遗风,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又因其崇拜太阳神,信奉百神灵,图腾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印第安人极为相似而被外界称为“东方印第安人”。他们还善陀螺、善射箭、善刺绣。

  导游告诉我,这支民族不看重出生、婚育。却看重丧葬,而且葬期多是在秋后。如果去世不合季节,家人就把他入棺存放,到季节了才安葬。安葬须用牛来祭祀。程序繁杂,活动丰富。男女老幼全副盛装,亲戚好友都来哀悼。取铜鼓,鸣鸟枪,放铁炮,摆长桌宴。长桌宴设在山中路上。客再多,就在路上加长桌。只有桌短,只有路长。长桌宴分为男女宴席,传统上,都是女人先用餐,男人后用餐。母系氏族的遗风特别明显。上桌后,佳酿流上桌来,言语间,便有谁先开了歌喉。伤心的事,喜悦的心声,互慕的情深,都以歌的形式唱到半夜。

  这个民族特别喜欢陀螺,传统的打法,在他们来说,自不在话下。而陀螺在他们手上,却成了一件艺术品。陀螺在掌上旋,在手臂走,在膝盖转,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游,在空中飞。技艺走出山的寨门,已经在山外闯出一片新天地,而且高奖连连。

  白裤瑶的女子夏装最有特点,整件衣服,就分为前后两片。前后片在双肩连接而外,左右肋间就用布带系上,两侧几乎就是空缺只见肉身了。这就是瑶族著名的“二片”服饰。前一片是纯黑粗布,表示前面的路是未知的;后一片则绣有瑶王的大印,表示对前人的尊崇。下身穿蓝白色为主调的百褶裙,不分老幼,皆长及膝盖。

  我们走进瑶寨时,寨边很多人在纺织长廊中刺绣、闲聊、休憩,一派清朗舒适、恬静不拘、漫不经心的乡间气息。寨边建有很多木仓,仓都不大。所有木仓都是拦腰建库,顶着粮库上端的四个木柱上,都安上一个光滑的土陶坛子,这是防鼠的最佳办法。它的拦腰建库,就较好地保持了粮仓四周通风散热,仓内粮食不潮湿、不霉变、不结露,同时又可防盗、防雀。粮仓远离住房,又可防火。瑶族人的聪明才智,尽显在建仓上,让人佩服不已。

  瑶族人居住的是吊脚楼,与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我好奇地屋前屋后观看它的格局。屋面分为两层,顶端两面倒水,第二层四面倒雨,两侧中间留出对流空间,保持屋的常年干燥。一、二楼装严,不给人通天漏地之感。砖砌的实体楼梯从前面上到二楼,二楼中间部分内缩一个走道,供通达两侧房间;两侧房间的门户,就成了正面互对;中间大门,正中地面朝前方,二楼就成了一个平放的“凹”字形。就木楼整体而言,给人严谨、缜密、细致、精巧、简洁、周全的感觉,但似乎少了些高大、丰富、伟岸、雄实、大气的气质。贾至说:“简近于智,俭近于仁,仁智居之,何陋之有?”这话到心到肺地在理。

作者:王立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