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初心不改说冰心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周明(左)和冰心老人在一起

  在《人民文学》原副总编辑周明的眼中,冰心老人是有着拳拳赤子心的,这份心伴随着她的整个创作生涯,一直未曾改变。

  作为冰心的忘年交,周明曾深情回忆了冰心老人的一生,以及两人近半个世纪交往的点点滴滴。

  被“震”上文坛

  周明1955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被分配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当时,文艺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思想解放,创作呈活跃势头。周明作为编辑部新来的青年人,躬逢盛世,以满腔的热情和全身心的精力投身其中。他回忆道:“从参加刊物编辑工作后的青年时代起,便有幸认识和接触冰心先生。那时她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编委,我是一个小编辑。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直到80年代、90年代的多少个春夏秋冬,我去冰心先生家,或向她讨教,或向她约稿,或陪友人造访……”

  周明介绍,冰心曾不止一次幽默风趣说过:“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道路。”

  冰心本名谢婉莹,迎着20世纪的曙光出生在福建一个书香世家。她出生时,爷爷谢銮恩兴奋地说:“园里今年第一次开了三蒂莲花,我们谢家今年添了3个女孩子,应了花瑞。”不久,还在襁褓中的婉莹,被母亲抱着随工作在上海的冰心父亲到沪上,后随任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的父亲又迁至烟台居住长达8年。

  谢婉莹开始启蒙时,不仅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还偷看父亲购买的新成立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等国外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11岁时,她回福建老家,入新式学堂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一年后,又随任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的父亲迁居北京,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开始向往能够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恰在这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她和五四运动时期众多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多方探求,试图寻觅救世良方。谢婉莹转协和女大文学系学习,同时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被选为学生会文书,后还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就在19岁那年,她开始在北京《晨报》等发表《两个家庭》等反映妇女出路和新世界两代人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苦痛的问题小说,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自此,本来向往成为救死扶伤医生的谢婉莹,成了期盼改造社会疗救民生的作家冰心,并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冰心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她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

作者:李满星     责任编辑:于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