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几番梦回终遂愿

——我与平阳民进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民进浙江省委会网站

放大

缩小

  我弟允伦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冲击,原无意跻身政治活动。后来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被留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适逢民进浙江省委会有意在温州发展组织,有人劝说他出山举旗。时任省民进秘书长的吴畏同志正是他当年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来信给他消除了顾虑,使他鼓起了勇气。但他自己认为威望不足,难膺重任,结果请出了德高望重、素有“温州文坛泰斗”之誉的文化界耆宿马骅,以他为首建立了民进温州市委员会。温州文化界以马老马首是瞻,众望所归,要求入会者纷至沓来。我每次去温州时,允伦陪我拜访马老。我回忆自己初进温州中学时,他已是高中二年级,和我堂姐马秀权(马星野胞妹)同班,编校刊、演话剧,头角崭露,早为全校师生瞩目。我心想他怎么可能认得我呢?料想不到马老一见如故,且平易近人,还戏说和我有“五同”之谊(同宗、同学、同乡、同志、同好)。倾谈之下,互吐肺腑。我透露早有向往民进的愿望,他回答说:“目前市委尚无在市区以外吸收会员的计划,相信一段时间后,可能将组织发展到县级,你且静候时机,到那时,市委定要委托你作为上下联系的纽带。”马老语重心长,使我的夙愿得以“死灰复燃”。

  果然,中共中央于1986年以19号文件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逐级下达到县。经我与县委统战部联系,约定1987年3月12日,由民进温州市委会领导亲来平阳,具体协商筹建平阳支部事宜。

  允伦指点我:“一个新的党派组织的成立,必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举旗,才能取得一呼百应的效果。”经县有关领导考虑,认为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无党派人士周慎,符合民进入会条件,正是适当人选。于是由马骅敦促周慎本人同意参加筹备小组,协同周干、姚易非和我共四人从事筹备工作,并择定5月12日举行支部成立大会。中共平阳县委领导莅临指导;有民进温州市委会主委马骅,副主委金江、马允伦,副秘书长郑宁宇,委员张维藩、陆明新,偕同会员书法家蔡心谷、陈铁生等临场发言或赋诗泼墨。会上选出支部委员五人,除原来筹备委员四人外,为避免平均年龄偏高,特遴选教育界知名的高锦杰共同组成支委会。

  我作为民进平阳支部首届委员,分管组织兼理财务,曾介绍书法家蔡启东、曲艺家方克多,当时兴平公司与我共事的孔庆杭、陈仲光(以上四人均已是县政协委员),新闻界的张君,文艺界的徐祥地,教育界的曾昌勋、高羽、陈文楚等入会。加上从上海退休回原籍的资深老会员陈寄萍老师,共15人,组成首届支部,选出周慎、周干为正、副主任。由此,平阳县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顺利地诞生了!

  为了给组织输入新血液,当1990年支部换届时,我和高锦杰主动退出领导班子,改选周世好、周月磊递充。翌年,支部升格为总支委员会,下辖四个支部,我受任离退休支部负责人历五个春秋。嗣因周干辞去总支副主任,由他出任支部主任,我副之迄今。

  回顾平阳民进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江后浪推前浪”,我高兴地看到平阳民进人才辈出,后生继起。他们风华正茂,与时俱进,使我不由得发出“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感叹。而我年逾耄耋,精力日衰,不能再为民进效劳,不免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勾起了我缠绵不断的情思:“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愿彩霞满天”。

  作者于1987年加入民进,为民进平阳总支委员会委员,政协平阳县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

作者:马允元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