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一位不朽的女性

——谈许广平先生

发布时间:2018-08-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携手同行人生路

  毋庸置疑,鲁迅的事业是永垂不朽的。作为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在鲁迅的事业中获得了永生。许广平说,对于鲁迅著作,她有许多异乎一般读者的感情。她跟鲁迅共同生活之后,鲁迅每一种译著的出版,往往是鲁迅跟她共同校对。她在校对上要多费些功夫,而鲁迅主要负责确定编排格式、选择字体,出一本书往往经过六七个校次。

  在煌煌巨制《鲁迅全集》和《鲁迅译文集》当中,有些作品是鲁迅和许广平共同完成的,除开前文提及的《两地书》之外,还有译文《小彼得》。该书由德国女作家至尔·妙伦著,许广平译,鲁迅校改并作序。鲁迅跟瞿秋白合编的《萧伯纳在上海》,搜集资料和校对也主要靠许广平。

  此外,鲁迅有些作品的单行本也是由许广平选编的。比如《夜记》,1937年4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收1934年至1936年鲁迅杂文13篇。后来这本书所收诸篇分别编入了其他杂文集。《夜记》是鲁迅生前想编的一本杂文集,早已登过预告,许广平编选此书是为了完成鲁迅的遗愿。《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第13本杂文集,内收鲁迅1936年创作的杂文35篇,即鲁迅生命最后一年的著作。鲁迅生前作了一些编集的准备,由许广平最终完成,于1937年7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

  许广平参与编辑的鲁迅著作中,最重要无疑是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这部书600余万字,囊括了鲁迅的著作和译文,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装帧精美的“现代中国社会百科全书”。许广平有一篇长文,叫《〈鲁迅全集〉编校后记》,详细介绍了这部经典的诞生过程。这部书由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复社主持出版,并代理发行。集稿、抄写、编辑、校对各项工作许广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特别是负责全书的二校(以手写本和初稿本为据),态度极为谨慎。《鲁迅全集》后来又出了若干版,如1958年版,1973年版,1981年版,2005年版,但都是以1938年版为基础。周海婴先生曾回忆了第一部《鲁迅全集》的诞生过程。他说,当时全集的编校工作在许广平霞飞坊六十四号(现为淮中路927弄)寓所的客堂和亭子间进行。协助编校的人很多,空间狭小,因此桌椅相接。如要出进,旁边的人需要起立挪位。中午吃的是包饭,甚至吃的路边摊。

  由于1938年版《鲁迅全集》包含了鲁迅译文,规模大,成本高,售价因而不菲。但一般读者对鲁迅译文的需求相对要少。鲁迅临终前,曾有意编一本《三十年集》,收录他从1906年至1936年的著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杂文以及研究、辑录、考证古籍的著作,共29种,30册。于是,许广平又编校了这套《鲁迅三十年集》,于1941年10月出版,以纪念鲁迅逝世5周年。由于这套书是平装单行本,庄重大方,售价低于包含鲁迅译文的《鲁迅全集》,深受读者欢迎。

  鲁迅著作中有一个特殊部分,就是书信。书信是鲁迅跟亲友之间直抒胸臆的文本,对于研究鲁迅生平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鲁迅书信散存在受信人手中,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未能妥存。因此,征集鲁迅书信,就成为了保存鲁迅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任务。鲁迅去世不久,许广平就登报征集鲁迅书信,先后惠寄的信有800多封,计通信者70余位。由于不少受信人希望许广平阅后能退还原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又无法一一拍照或复印,许广平在杨霁云先生帮助下只好选择了复写抄存的办法,一次要力透五层纸,以至抄写者的右手中指很快就磨出了硬茧。1937年《鲁迅书简》出版,仅收69封鲁迅书信。1946年10月,许广平编辑的《鲁迅书简》出版,共收入鲁迅1923年至1936年致77位亲友的书信55余封,为今天《鲁迅全集·书信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一生致亲友的信估计有6000多封,但至今搜集出版的只有1333封,许广平当年一人能征集到860多封,后来捐赠鲁迅博物馆的竟至982封,可见是很不容易的。

  鲁迅的文化遗产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日记。日记是鲁迅生活的忠实记录,撰写鲁迅传记、编写鲁迅年谱、考订鲁迅作品、研究鲁迅的社会交往和读书生活等等,通通离不开鲁迅日记。鲁迅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留学日本期间,也写过《扶桑日记》,但生前保留的仅有1912年至1936年的日记。鲁迅去世之后为妥善保存《鲁迅日记》,许广平先存在银行保险箱内,后想抄出一个副本保存,便临时取回家。不料日本宪兵队作为许广平的罪证带走,获释退还查搜之物,一清点,失去了其中1922年的日记。幸亏鲁迅友人许寿裳抄录了若干条,现在已附录在《鲁迅全集》中。

  编撰《鲁迅年谱》,是许广平对鲁迅研究的另一贡献。年谱是一种工具书,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故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

  鲁迅去世之后,海内外很多读者都想了解他的生平,但鲁迅的自传过于简略,而且都不完整。1937年10月出版《鲁迅先生纪念集》,需要收录一篇《鲁迅年谱》,由许寿裳、周作人、许广平共同完成。周作人撰写的是1912年以前的部分,北平、厦门、广州时期由许寿裳撰写,上海时期由许广平撰写。许寿裳总其成,其间鲁迅母亲也提供了他童年时期的一些史料。这部分年谱虽然简略,但材料准确、宝贵。许广平在编撰过程中表现了一种高度求实的精神。比如,许寿裳撰写的1927年10月条目,原文是“与番禺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许广平改成了“与许广平同居”这六个简明的字。许广平感激许寿裳的好意,但她认为这些修饰语都是不必要的。

  如何理解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人逝去后灵魂是否仍旧存在?对于这种终极性的问题,鲁迅生前就进行过思考。在《祝福》这篇著名的小说里,鲁迅借主人公祥林嫂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根据我的理解,人的生命可以划分为肉体与精神这两个层面,任何人肉体的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会迅速腐朽,化为尘埃。但人精神层面的生命却可以持久而永恒。鲁迅颂扬的那些从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都是精神不死的人。鲁迅的作品和精神都是不朽的,而许广平的生命已经跟鲁迅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她的事业已经融合在鲁迅的事业当中。所以,她成为了一位20世纪中国不朽的女性。

作者:陈漱渝     责任编辑:于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