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盖蒂博物馆游记

发布时间:2018-09-03  来源:《上海民进》2018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久闻盖蒂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珍稀的馆藏和传奇的经历扬名于世,心向往之。前不久终于有幸一游,了却了多年夙愿。

  由洛杉矶市区驱车西行不久,延绵不绝的圣莫尼卡山脉己然在望。山崖之上,一群半掩于层层苍翠中的浅白色建筑物,在加州湛蓝的天空映照下特别醒目,这就是洛杉矶重要的人文地标一一盖蒂艺术中心,也是美利坚最富盛名的私人艺术博物馆一一盖蒂博物馆所在地。

  盖蒂博物馆融园林、水池、山景于一体,座落在270米高的山顶,似有艺术高于一切的理念。我们在博物馆露天车站乘坐免费的有轨电车沿崖而上,不多时便到达山顶入口广场处。广场左侧是盖蒂基金会大楼,右侧是盖蒂研究所的圆形建筑,它们与博物馆共同组成盖蒂艺术中心。我们沿着正前方拾阶而上,进入直径75英尺、挑高三层的博物馆圆柱型门厅,门厅的右侧是导览台,安放着多种语言的导览图和多媒体解说器。偌大的门厅是博物馆的中枢,并由此进入展馆,与北、东、南、西和专题等五个展馆形成顺时针封闭结构。各展馆间以天桥和玻璃长廊相连。门厅和展馆间的空间是庭院,既可作为景观,又可为游客提供休憩。庭院四处点缀着水池、山石和植物景观。引人注目的是庭院西南的巨石喷泉。据介绍,喷泉中的巨石来自內华达山脉的某个金矿内,有一亿八千万年历史。我在喷泉边端详良久,未见有何奇异。南面的中央花园内,植有洛杉矶市花鹤望兰和三百余种一万多株其他花卉。园内的植物迷宫和倾泻而下的花园瀑布,成为又一个佳景。相比纽约大都会那样传统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收藏机构,盖蒂博物馆如同精巧的山景园林,溫馨而迷人,更亲近游客。

  盖蒂博物馆的藏品虽然只有五万件左右,却涵盖了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所有阶段的艺术珍品。由于时间紧,我们按图索骥,沿着导览图选择了各时代的油画展,兴奋地倘佯在这艺术圣殿中。

  北馆最著名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蓬托莫《长斧兵肖像》和多西《命运的讽喻》,其中《长斧兵肖像》在1989年以3520万美元的价格被博物馆购得,创造了早期油画作品的拍卖纪录。东馆和南馆展示的是17至19世纪法、英等国的风俗画作品,如伦勃朗《大笑的伦勃朗》,德·图尔《音乐家打架》等均名重画坛。西馆则是印象派大师集中展示处,如马奈的《春》、梵高的《鸢尾花》和塞尚的《静物和苹果》等。1987年《鸢尾花》被该馆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创造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2014年,马奈的《春》,更是以6512.5万美元的天价被该馆收入囊中。

  这些名作,在岁月的深处,散发着幽幽的智慧之光,动人心魄,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膜拜和致敬!我想,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人类的发展。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在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欣赏者和受惠者。艺术能跨越种族和地域,将人们紧密相连在艺术女神缪斯的怀抱下。艺术在带给人类欢乐的同时,也无声演绎着人类发展的进行曲。

  除东、西、南、北展馆外,专题馆展出的是盖蒂研究所近年考古发掘出的古希腊青铜塑像。塑像精美传神、栩栩如生,遗憾的是不许拍照,令人怅然。

  盖蒂搏物馆的投资人保罗·盖蒂是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首富、石油大亨。盖蒂是一个极其吝啬而又极其热爱艺术的富豪。在岁月的滌荡下,其人性终究在艺术的陶冶与洗炼中完成了蜕变,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盖蒂曾喻“一个不爱好艺术的人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人”。为此,盖蒂在艺术市场大量收购名画、雕塑和古家具,并在商务之余倾力研究古典美术和古典实物的辩识能力,有较高的艺术积累,并著有多部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专著。 1976年临终前,盖蒂把全部财产的三分之二计22亿美元,捐给基金会以建设新的盖蒂中心。7年后,基金会购入110英亩现址,并选聘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为设计者。1997年,名闻遐迩的盖蒂艺术中心在耗时13年,耗资13亿后,终于建成迎客。

  保罗·盖蒂曾说:艺术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就是盖蒂的伟大之处,就是盖蒂家族半个世纪来对艺术的爱和传承: 盖蒂信托基金会每年有高达4000万美元的预算,可用来增购艺术品,数额为全世界各博物馆之最。游客除地下车库的停车费外,参观和有轨电车的费用全部免费,此项开支每年达100多万。在参观中我们还得知,2017年博物馆从英国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入16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和1幅油画,估计成交费用超过1亿美元。素描作者包括米开朗基罗、帕尔米迦尼诺、德加等欧洲艺术史上重量级人物。这些作品的引入,增加了馆内素描藏品的厚度,也为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打开了绘画艺术宝库的又一扇窗。

  夕照时分,我们结束了参观。在站台上等候下山的有轨电车时,依然见到上山的电车还是滿员的。我忽然想起参观时曾有介绍,盖蒂中心每年的游客达180万,即每天的参观数达到5千人次,看来此言不虚,可见对于美的追求永远是人类的天性。

作者:李文荣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