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中国参政党理论研究:学术史考察及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统一战线学研究

放大

缩小

 二、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1989年14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我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治定位,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对“参政党”的理论研究应该是从1989年14号文件颁布之后开始的。但事实上,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确立,从那时起,各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实际已经在发挥“参政党”的作用。1956年,李维汉在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民主党派的作用:一是参加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协商、决定和执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二是代表所联系阶级、阶层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监督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四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推动和帮助所联系和代表的人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6]。理论界后来将这四个方面作用概括为“参、代、监、改”四个字[7]。应当说,这四个方面作用与1989年14号文件确立的“参政党”的主要职能,在大的方面是基本一致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主要职能是参政和监督,同时强调在履职过程中应“维护本组织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要求”[8]。至于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尽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这样的提法逐渐淡化了,但基于共同政治基础之上的政治共识教育逐渐成为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因此,考察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有必要先对各民主党派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89年14号文件颁布之前的理论研究情况作简要分析。

  我国各民主党派大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成立的。各民主党派成立后,就通过政治纲领、宣言、声明、领导人谈话和发表文章等途径和方式,宣扬自己的政治追求和主张[9],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见解和看法[1],但对民主党派自身的党建理论并没有很多自觉思考。一些党派甚至没有把自己当作政党或者不希望被民众视为政党。反倒是中共基于统一战线的战略考虑,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据考证,“民主党派”这一称谓最早见于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这一称谓提出后得到当时那些并不依附国民党且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各个党派的认同,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之后不少党派都在自己的纲领、宣言或声明中称自己为民主党派[10]。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给民建负责人黄炎培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民主党派理论的命题[11]。“毛主席的信对于成立只有4年的民建无疑是巨大的鞭策和战略性的指导。不无遗憾的是,也正由于民建尚在幼年时期,对于毛主席的指示,只是从促进工作、增加信心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贯彻,而没有从加强理论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统战政策的范畴内逐步明确和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主要作用、发展范围等重大问题。但从学界研究的情况看,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国内对民主党派的研究总体不多,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取消了政治学学科,使对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资源开始中断。1957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

  “文革”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参政党理论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文革”结束至1989年14号文件颁布前是准备和起步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民主党派开始恢复活动,学界对民主党派的研究日渐活跃起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主党派理论研究的第一次小高潮。这一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民主党派历史研究。学界在对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进行总体研究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民主党派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基本特征,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协商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和作用,对抗战胜利后国内一部分民主人士提倡的中间路线(“中间道路”)的评价等理论问题[3]。史料整理方面,各党派开始对各自党派的档案和历史文献进行“抢救”、整理,一些学者则根据中共党史教学中的现实需要,着手系统收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文献[4]。

  二是探讨民主党派的性质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的性质和政治地位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性质判断正确与否、政治定位准确与否,对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的存续和发展影响巨大。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3]。同年召开的第14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织和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14]。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解决理论上的“逻辑自洽”。大家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在性质上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政党”,达成了共识。那么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理论界产生了一定争论: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应该是“一部分工人阶级的政党”或“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政党”[15];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党”[16]或“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5];有人认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已不复存在,民主党派已不具有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因而民主党派也就不具有政党的性质,而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一些有着自己特殊历史背景的进步的社会政治团体”[17];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已成为“代表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18]。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尤其在国家政权中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大家的意见并不是很统一,但在“既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这一点上形成了基本共识。结合中共十三大前后全国上下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民主党派也是执政党,或者是“次要执政党”“亚执政党”“参与执政的党”[6];有人认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但当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人主要是将“参政”理解为“参与执政”),主张“参与执政”也是执政[7];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合作党”“议政党”“咨政党”“协政党”等概念[8]。直到1989年14号文件明确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定位后,这方面的讨论和争辩才基本告一段落[9]。

  1989年14号文件颁布后至2005年5号文件[10]颁布之前是快速发展阶段。1989年14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总原则,提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作用的各项制度措施。因此,这一阶段民主党派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主党派如何按照参政党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从研究内容看,除了继续对民主党派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外[11],对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运行机制、参政党参政和监督职能的研究,成为这一阶段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12]。

  2005年5号文件颁布以来是全面推进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政治文明发展和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重视推动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先后制定颁布了2005年5号文件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统战工作条例》等多个重要文件和党内法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它们主要包括:明确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确定为民主党派一项新的基本职能;强调“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是更好体现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着力点;从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五个方面概括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丰富参政党能力建设内涵,在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基础上新增“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推动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化。

  在全面推进阶段,研究者们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民主党派如何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参政党能力)、更好发挥参政党功能,并自觉提出了构建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命题。从具体内容看,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参政党功能、参政党能力建设、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和谐政党关系、民主党派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协商、民主党派与国家治理、民主党派历史等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看,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并策划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参政党建设研究丛书”(目前已出版8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其他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的研究者也先后出版了相关著作[13]。各民主党派中央组织撰写了一些研究论著[14],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加入参政党理论研究的行列[15]。这一阶段在历史资料整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罗广武编著的《民主党派大事通览(1949—2000)》(华文出版社,2010)等。在论文方面,根据检索统计,2005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中,关键词含“民主党派”或“参政党”的文献约有3 000篇[16]。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积累和发展,国内参政党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大致形成了由历史研究、基本理论研究、自身建设研究、发挥作用研究等四部分内容组成的一个知识谱系。(1)民主党派历史研究。具体包括对民主党派成立至今各阶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对民主党派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研究、各党派中央对本党派历史的研究、民主党派与中共关系史、对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研究以及对民主党派历史文献的整理选编等。这方面的文献资源非常丰富。(2)参政党基本理论研究。具体包括参政党的性质与政治地位、参政党的社会基础与代表性、参政党的职能与作用、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党际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内容和形式)等内容。(3)参政党自身建设研究。具体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理论建设、能力建设等内容。(4)参政党发挥作用研究。具体包括参政党履职研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社会服务)、民主党派运行机制研究、民主党派功能研究(政治参与功能、利益表达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政治监督功能、维护稳定功能、决策咨询功能)等内容。

  但同时必须客观看到,由于民主党派理论研究起步晚、基础薄、敏感性强[17]、偏见多[18]等原因,与基本实现体系化、专业化、学科化的执政党理论相比,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仍处于非常薄弱的状况,已明显滞后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不能有效满足民主党派建设和履职实践需要。2010年,我国著名党建研究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在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组织撰著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一书所写的评论中,对当前我国民主党派理论研究现状作了一个评价。她说:“长期以来,参政党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孤立研究多,从多党合作制度整体架构角度研究少;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分别研究多,从两者互动关系角度研究少;对具体问题的零散研究多,系统研究少;政策性研究多,学术性研究少。这‘几多几少’,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在统战系统、民主党派内部‘自拉自唱’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小;国际交往中‘自说自话’多,有效交流和获得认同少。”[19]应当说,这一评价在今天仍是基本适用的。

作者:黄天柱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