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文化谈
进入夏季,每个人都开始觉得困起来,尤其吃过午饭,睡意更为袭人。
现代医学认为:午睡能调节人体机能,可以使人的新陈代谢趋缓,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避免早衰的发生。经过短时间的午睡,人的运动耐力、反应速度以及体力等重新达到最佳水平。
午睡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不只是现今人才提倡,早在远古就有。我们的祖先,为避免午后的暑热,会在树荫崖壁岩穴里小憩片刻,以恢复体力……而且逐步地登上“大雅之堂”,遂成了一种“午睡文化”。
唐代著名诗人白乐天(居易)有诗道:
“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闭眼。
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他坦率地表示,在长夏季节里: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作诗道: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
午睡起于何时?难以确言,但从“宰予昼寝”算起,至今该有2500多年了。尽管宰予昼寝受到老师孔子的指责,由于生理需要,劳逸结合,历代文人嗜午睡者仍大有人在,且常常笔之于诗: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唐·柳宗元《夏昼偶作》
“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瓯茶。”
——唐·白居易《食后》
这些诗句中,不但充满生活气息,而且道出了“睡方”。宋代诗人陆游写道: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方”何在?——“睡乡有路在心安”。午睡时,先将一切杂念思虑除掉,自然得以安眠,否则七情火动,思潮翻滚,是不会进入梦乡的。不能入睡,不仅下午工作起来没精神,以至“人体大患”。
这里特别提及上了年纪的人,睡后起来要作适当的活动,至使睡意荡然无存,感到精神倍增。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
“闲眠白昼三杯酒,静对青松一曲琴。”
——元·耶律楚材
这些写午睡的诗句,清新飘逸,表达了精神的闲适之趣。
相传在鄞县做过官的王安石,嗜午睡,他还搞了一点发明:“夏日常用方枕。”人问:“方枕何用?”他说:“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处冷。”真是独特的创见。
再者,睡觉的姿势也有讲究。仰卧、俯卧、侧卧这三种睡姿哪种好?古人有七字评价:
“侧龙卧虎仰瘫尸”
最讲究睡觉的宋代人还总结出一套理论,如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诀》:
“睡侧而屈,觉正而伸,
勿想杂念,早晚以时。
先睡心,后睡眼。”
其方法是:“左侧卧,屈左足,屈右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左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
“睡侧而屈”,即古人常说的“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中的“卧如弓”。古人不喜欢“仰卧”,儒家圣人孔子极反感这种睡姿,他在《论语·乡党》中说,“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要像死尸那样躺着,居家时不要像做客那么拘束。可能是受孔子观点的影响,古人睡觉时最忌讳“挺尸”,提倡“睡不厌屈,觉不厌伸”。
古人认为“侧卧以右侧为宜。”有人甚至称这是“吉祥睡”。这种“吉祥睡”已为现代医学证明是科学、合理的,因为从生理解剖位置来看,这种睡法心脏位置会向右,肝脏则位于右胁部,胃肠的开口全在右侧,这种姿势可减轻心脏压力,有利于胃内食物向肠道输送;同时使头部、躯干、四肢、全身肌肉等都处于一种松弛状态,因而容易很快入睡。
还有一种叫“双目半闭法”。有专家认为,睁开双目会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入睡;紧闭双目又会杂念横生,也影响入睡;而双目半闭,目观鼻尖,有利于荡涤杂念,回避外界的影响,一会儿眼睛就会感到疲乏,于是午睡者便在不知不觉中酣然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