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友贺友直共事
友直对物质不怎么讲究,一贯容易满足。沪上巨鹿路的房子,三十多平方米的简室,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住数十年,还风趣地称为“一室四厅”。因为是旧式洋房,卫生间要几家共用,早晨是高峰,人太多,他就到社里来。每天早晨都很早到办公室,先上厕所,再吃早餐,之后做卫生,整间办公室打扫得窗明几净。一看还有时间,就开始画画,日复一日,长此以往。有人嫉妒他,修养不够的同事,背地里嘲讽他装样子。他知道了,也能忍,不计较。当时,连环画创作室量化管理,工作有定额,有人完不成,他去得早,早晨画的画,多用来帮人家补差额。他从不张扬,只有我这个亲密的朋友才知道。我为他抱不平,他自己倒很宽慰,说:“我没有文化,没基础,人家帮我,我帮别人。”
早年的坎坷经历,“文革”的不公待遇,以及家庭经济压力,都促使友直珍视工作机会。在他,唯有好好画画,才有出路。坏事的另一面也是好事。世界上有一类人,压力越大,反弹也越强。友直因此更加执着专注,一门心思把画画好。当然,他也聪明,有天赋。专注、聪明和勤奋,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心中有数,才能落笔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
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他有个素材本,比大多数人的体积小,随身携带。里面零零碎碎,五花八门。有服装,道具,人物表情,事物细节……这种素材本类似定制的工具书,我们几乎都有,创作时偶尔翻看一下。当年,我创作古罗马时代题材的《斯巴达克斯》,能把握好异域文化,全赖事先积累的素材本。但友直的素材本,画好后很少动用。凡是画过的,他基本都能牢记在脑子里,不必再翻看。同一创作室,有对兄弟,简直就是友直的反面。画画时铺天盖地,桌上堆满道具和样本,画一件找一个样子。当然,这对兄弟比较极端,但我们多少也要参看一下,桌面上也有些绘画工具。唯有他,桌上永远只有脚本、画纸、笔、橡皮、尺子。他的功课在画之前早就准备充分。别人是追踪资料,他是统治资料,由自己来做主。
现在的画家基本没有这样的素材本了,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他们更相信照片,创作评价追求“画得像”,难免落入窠臼,缺少灵气和个性。50年代,我和友直也买有照相机,都花费数百元,价格不菲,算是那个时代高端摩登的用品。不是连环画家,一般人买不起。但我们几乎不用,我们更相信素描和写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