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朱永新:光荣与梦想 中国基础教育四十年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9日06版

放大

缩小

  学前教育与高中段跨越式发展,两块短板有了新延伸

  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

  200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万所,3—5岁幼儿毛入园率35.4%。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国家部署,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到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始的2016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

  与学前教育发展类似,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从1980年的640万增加到2016年的1396.2万,在校生人数从1721万增加到3970.06万。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入学机会快速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7年的88.3%。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经历了“从停滞中恢复”“在调整中发展”和“在创新中跨越”三个重要阶段,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中国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官民并举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有了新深化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严重,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也日趋严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民间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从魏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到刘京海引导工人子弟的成功教育,从江苏洋思的课堂变革到山东杜郎口的课改实验,从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裴娣娜的主体教育到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吴鸿清的伏羲教育等,从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到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与专家、教授纷纷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其中,以行政推动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改革、以专家引领为主要特征的“新基础教育”和以共同体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教育实验”各具代表性。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目前,高中各个学科的素养标准已经研制完成,将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上了新台阶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基础教育的品质。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在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颁布,其中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1994年至2000年,国家实施了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的“广厦工程”,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两番多。

  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专门成立了中学校长培训中心。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在国培计划的示范带动下,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高质量培训的情况得以扭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许多新的举措。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推进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等。

  经过多年努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历层次得到提升,1998—2015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由12.8%提高到93.79%;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由11.4%提高到82.5%。截至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其中学前教育20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918万人、高中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254万人、特殊教育5万人。他们工作在50多万所学校,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

  40年来中国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中国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普及教育到均衡发展,再到内涵发展,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我们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看到中国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如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较大,应试教育的做法仍然有很大市场,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学前教育的教师严重短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对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不够、准备不足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唯有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