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回忆亲历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盛况

发布时间:2018-12-17  来源:摘自《世纪杂志》2018年第6期

放大

缩小

  怎样改进选举?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六大”已过去30年了。30年来,我没有专门研究选举这一重大课题,但也时不时地思考过这个问题。选举行为早就有了。《汉书》里有句话:“龚胜为司直,郡国皆慎选举。”选举是要慎之又慎的。怎样慎?我有以下建议:

  (一)提倡候选人同代表、选民见面、讲话,表明态度。讲,并非十全十美的选举之举,但是讲总比不讲好。讲了有助于选民监督,能够促使、强化领导者言行一致。候选人倘若能深入到选民中去讲讲,则更好。讲,不是宣誓,也是“宣誓”,是结合未来岗位的、有针对性的、狭义的“宣誓”。

  (二)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差额选举是扩大选举权的内涵,差额多寡是选举文明程度的亮相。有差额必有落选。够得上做领导者候选人的人,应当经得起落选的考验。落选是历练,经不起落选的人压根儿就不配当领导。

  (三)逐步提升直选的层次,按照村、镇(乡)、县、省的层级逐步提升,尽快推行代表直选最高领导。政治学告诉我们:直接选举肯定比间接选举更能代表民意。过去讲,受文化、交通限制不能直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富强了,教育、交通、网络发达了,须要重新考虑:在文化、教育、民主党派等界别能不能率先开展直选?

  (四)适当放开竞选。竞选是比较、鉴别,是透明、公开,也是自信,必不可少。我们绝不搞西方式那种劳民伤财、互相攻击的竞选,但可以搞中国特色的文明和谐的竞选。

  (五)尽快增加透明度。在什么范围内的选举,就在什么范围内把选举情况,如票数、落选者名单等向大家公布,也不妨在更大范围内公开。选举票数“出口转内销”只有不好。不公布等于为外媒的歪曲扩大销路,等于握着外人的手让他们往我们脸上抹黑。几年后,成了历史了再说出过去的票数,也显得不大方,不是大无畏,有点“小家子气”。毛泽东在一届政协只有一票反对,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高了又高的高票当选,可是当时没有对外公布。几年后投反对票的人自己说了出来,令人吃惊。1956年中共“八大”的中央委员是按得票数排序的,“九大”以后却没有了这个排序,这是退步。建议中委、人大政协常委都按票数排序。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是必须的;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也是应该的。

  (六)加强选举监督。鼓励选民监督,支持新闻监督,重视舆论监督。缺乏监督的选举是给物质贿选、语言行贿大开方便之门。

  (七)适当增加中国籍的外国移民为候选人的比例。外族、外国人在各级、各类机构中的比例是国际化程度的指示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折射。过去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有位爱泼斯坦,波兰犹太人。此人很不错,我们一起开过好多会。他逝世后我写诗纪念他。可是,在公布委员名单时,按照我们的规矩,他成了汉族人。因为凡少数民族的委员均注明是什么民族,凡不注明者均为汉族。爱泼斯坦名字后面没有注明,那很明显的是汉族人了。有这类怪事出来,反映了我们不大气。

  (八)建议从台湾少数民族中选一两人为全国政协委员,以示他们是中国人,这也是给台湾当局一个眼色看看。我想台湾少数民族会接受,会欢呼。台湾当局怕台湾少数民族。台湾少数民族不怕台湾当局。我接触过台湾的布农族,他们认为他们与贵州布衣族是一家。几个月前,布农族等几个民族到贵州开过会,认过祖宗,拜过兄弟。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台湾的十多个少数民族都是温暖大家庭的成员。

  总之,选举程序要实现“四化”:制度化、法制化、完备化、普遍化。包括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出、竞选、投票、计票、监督、争讼与仲裁都要做到“四化”。党中央一再强调“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先进的选举制度是推进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一环。“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各个系统的选民遵照选举制度选出自己满意的领导成员,广大干部就一定能够带领群众共同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作者:邓伟志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