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粤西一代真才子 岭表千秋古硕人

——走近岭南才子郑献甫

发布时间:2019-03-04  来源:《广西民进》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在离象州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寺村镇白石村南面,有一株树龄起码数百年的麻栎树。树高约十七米,树径达二米,树冠幅宽二十余米,树根几乎均隆在地面,形如大小不一的游龙嬉戏玩耍。如此雄伟奇特的景象,哪个风水先生看见都会惊呼“吉兆”。不远处是一幢式样古雅的民居,二门上方镌刻有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题写的“郑小谷故居”五个大字。

  郑小谷即郑献甫,原名存纻,别名小谷,常自称识字耕田夫、草衣山人,他是出生在白石村这幢古雅民居里的壮族人。郑献甫在现代中国为壮民族争了光、出了头。他集教育家、经学家和著作家于一身,是十九世纪中期岭南一带很有名气的文化人;他著作等身,在历史上被誉为“两粤宗师”。

  辞官归田 教书育人

  郑献甫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在家乡苦读,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进士,被安排在京城皇府任职。当了官之后,郑献甫才发现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这并不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于是只做了一年零两个月的刑部主事,就以赡养老人为由辞官还乡了。清廷不仅不责难他,反而以“孝友廉洁守正不阿”赏给他五品卿衔。

  郑献甫回到家乡,决心把自己的满腹经纶传授给子孙后代,便在家乡开创学堂,教书育长达人三十年。他大半生在两广从事教学,先后在广西雒容设馆教学,广西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榕湖书院、秀峰书院、象台书院、柳江书院、广东顺德之凤山书院,广州越华书院等任主讲。从他门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遍及岭南各地,不少学子在他思想影响下,出类拔萃,成为各级官场精英。郑献甫因此成了在岭南一带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人物,这也是他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被誉为“两粤宗师”。

  郑献甫在修志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由他主编的《象州志》被后人誉为方志的佳作。《象州志》结构简明,述、记、志、传、图、表、录、考等方志体裁运用自如,相得益彰,记述风格简洁、典雅、有序、实用,为历史上尚简派志书中的佼佼者。清同治时象州知州李世椿在志序中就说“志象州后于治象州,志象州实难于治象州”,“后有治象州者,观其志象州者,或于此中的因革损益不无小补。”

  同治十一年(1872年),郑献甫在桂林孝廉书院病逝在讲坛上,终年71岁。郑献甫墓位于象州县寺村镇水站村南面的大部岭西侧半腰,有碑联为:“粤西一代真才子;岭表千秋古硕人”。

  经纶满腹 题联警世

  “读书自课三余子;涉世披带百忍图”。这是郑献甫的厅堂自题联。

  郑献甫虽然身为清朝一代大学者,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和谐。其妻先丧,他曾撰挽联:“卿亦善持家,数十年独断独行,此去好将双目瞑;我虽云丧偶,七八口相亲相爱,迩来差觉一心安”。从这副挽联的语气,看得出他对死者似乎不够礼貌,有违悼亡本意。不过,借挽联发牢骚、吐苦水,却可从另一个角度窥见他性格中直率无羁的一面。

  郑献甫经学饱腹,对联也常常“出人头地”。他挽陈继昌联也写得与众不同:“鼎甲系连元,历数前代名儒,十有四人君最后;养疴曾七载,归卧相公旧地,两无一面我真愚”。广西临桂人陈继昌是“大儒”陈宏谋的曾孙,是科举时代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获得者,曾自撰一印,印文为“科举自唐宋以后名次十三”。也就是说,从古人数到他,连中三元的只有13人。但郑献甫挽陈继昌的联却说有14人,这是为何?郑献甫所说的14人按顺序是:唐代张又新、崔元翰;宋代为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金代为孟宗献;元代为王宗哲;明代为商辂;清代为王玉璧、钱棨、陈继昌。两人考证之后以出现差异,问题恐怕出在王玉璧身上。按王玉璧为武科“三元”。陈继昌的13人全属文科,郑献甫则把武科也算了进去,所以就有14人了。从这副对联,可见他学识之渊博。

  勤奋好学 才倾江南

  郑献甫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思想敏捷,才华横溢。他熟读四书五经, 精通经史及文学艺术,熟习民歌,从小就会吟诗作文。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郑献甫响应他的老师、湖北巡抚伍实生之聘,到伍的官邸任教。有一日,他到黄鹤楼游玩,正好碰上一群江南秀才在楼上设宴,饮酒吟诗,寻事开心。秀才们见到一个布履粗衫、其貌不扬的外地书生带着书童也闯上楼来,十分不满。其中一个秀才大声说:“这黄鹤楼今日我们已经包下了,上楼的人必须要会吟诗作对,你如果不会,就快些下楼去吧!”一帮秀才也跟着起哄,都嚷嚷说不会作诗就要把人赶下楼去。

  郑献甫看了看众秀才,微微一笑,随即挥笔在楼壁一题道:“一爬爬上黄鹤楼”,那帮秀才一看,认为俗不可耐,哄堂大笑起来。等到他们笑停,郑献甫才写下第二句:“烟横沧海雁横秋”,秀才们一看,才感到句出非凡,顿时静了下来。郑献甫掉转头看了看众秀才,还是微微一笑,一口气写下了后两句:“若非对面君山隔,望尽江南十二洲。”那帮秀才一见,无不肃然起敬。他们细细品味,赞不绝口。待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不见了写诗人。后来,他们才知道他是从广西那“南蛮之地”来的郑献甫,从此再也不敢小看岭南人了。

  郑献甫在青年时代他已写出大量诗作,并汇编成《鸿爪集》《鸿爪集续集》和《幽女集》,并被广州的大商人伍崇耀看中而镑刻出版发行。这几个诗集均为1825至1833年之作。其余的诗作均收入《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内,后又按年代编辑为《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鸥闲集》四辑。

  针砭时弊 诗香流芳

  郑献甫是个有强烈思想而执著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思想内涵丰富,但都是他现身经历的体会、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吟咏。如《鸦吟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烽烟纪录,是鸦片战争中国人民苦难的呻吟写照;《鹤唳集》主要描写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地河山的风浪,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年代写照;《鸡尾集》和《鸥闲集》则是记录和反映经战乱之后和他晚年的生活呻吟。

  郑献甫在著述中,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各级官吏及朝政的黑暗腐败,都有讽刺和揭露。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写《醉钟馗图》,讽刺皇帝是喝醉酒不管事的“九重醉帝”各级官吏“酒香半是溺人血”,吮吸民脂民膏,他最后疾呼:“此辈欲除何日了?”咸丰七年(1857年),郑献甫从桂林赴广州讲学,正逢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他于是写下了《十六日携家出城纪事一首》,怒责两广总督叶名琛昏庸误事:“霹雳雄雷轰不止,袱被老翁惊数起。晓角初停晓日明,红毛鬼子登城矣!旗民踏户呼将军,将军无语惟云云。城人联名叩相国,相国有谋殊默默。城主不拒岛夷船,岛夷遂夺城主权。”

  郑献甫一生留下诗作3000多首。在数量和质量上不仅是壮族古代作家之最,可以说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也是为数不多的。由于他在岭南各地办学主讲,他的诗作也流传遍及岭南各地,而且反响是很大的。

  郑献甫的诗论十分独特,几乎是以诗论诗,这样的以诗论诗大概有30首左右,这不仅在壮族古代作家中少见,就是在当代和后来的中国诗坛上也是少见的。郑献甫的诗论,既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又有壮族文化独特的理论色彩,对于揭示中华民族文论史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和加强民族团结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更不能忘记的是,郑献甫治学的另一个思想是,他历来主张总结前人的成果,学习前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智囊。他特别强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说“若不破万卷,安能凌八荒”。他要求学子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因此他爱书如命,有钱即买书,注意收藏各种图书。根据他自己的记录,他收藏的各种图书资料就将近万卷。他死后,家人清点书库,的确将近万卷。在当时印刷不发达的时代,而且是社会动乱的时代,能搜罗到万卷书诗是很不容易的。难怪乎《象州县志》也说他:生平无嗜好,惟好书,终日不释卷,博览强记。

作者:潘茨宣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