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无尽意:赵朴初与他的早期慈善事业
有人说真正的宗教是一种心情教育。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用微笑来面对苦难,以慈悲来化解痛苦;在阴雨中为世人撑起一片伞盖,寒冷中给他人带来一份温暖;他们用欢喜战胜忧伤,用阳光驱除黑暗。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善良演绎了生命的行走,用无量的智慧给热恼中的人们注人一份菩提清凉。
赵朴初与他的早期慈善事业
一个世纪的时光流转,百年人生的岁月蹉跎。凡是见过赵朴初老人的,都会说老人家保持着一份永恒的菩萨微笑。赵朴初老人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他位居要职,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参政议政。他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主持会务工作达四十余年。他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大师,在诗词曲赋和书法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作品曾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其中不少名篇在国内外广泛传诵。他的书法作品俊朗神秀,清雅朴拙,在书法界久负盛名。赵朴初也是一位慈善家,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一生奉献给中国的慈善事业。特别是他早年于上海救助难民的慈善活动成为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另一面旗帜,尽管岁月流逝,这些事迹被老人日后为国谋和平、为党求统战的辉煌功业所遮蔽,但其作为新中国慈善事业的先驱者,至今为人所怀念。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芒。我们以此为题,作一历史回顾,感受老人博施济众的仁者风范,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
赵朴老1907年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四代翰林”之家。祖上乃书香门第,以耕读传家,是太湖地区极有影响的大家族。据《赵氏宗谱》《太湖县志》等书记载,历史上的太湖赵家堪称慈善世家。父亲任过县吏和塾师,生性朴实;母亲知书识礼、慈心敦厚。赵朴老幼承家学,对传统文化有较深浸染。赵家清廉、勤学、慈善的家风也深深影响着他。
赵朴老13岁便离开家乡,来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学习。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代。1925年5月30日,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当时赵朴初作为东吴大学附中十名代表之一,组织学生罢课,举行集会、游行,积极声援。6月1日,上海举行了20万工人总同盟罢工,5万学生罢课、绝食,绝大多数商人罢市的斗争。为了用实际行动声援这一运动,当时已经吃素的赵朴初想到一个问题:上海工人罢工后,他们的经济生活一定很困难,我们能否募捐支持他们呢?6月3日,赵朴初在东吴附中“执委会”会议上提出这一倡议:“我提议大家吃素以代尝胆,倘若一中全体同学茹素两个星期,即可募集一些伙食费救济工人。”当天执委会在学校募捐一千余元,并立即汇给上海总商会。这是上海总商会收到的全国第一笔募捐款。这也是赵朴老第一次感受到慈悲的力量。
1926年赵朴初考人东吴大学,不久因病放弃学业,回到表姨关静之家养病。关静之的弟弟关炯之是上海著名爱国人士,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会审官,以公正不阿著称。1922年,关炯之与周舜卿、沈心师、谢泗亭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居士林,这是全国第一个居士林团体。同年,关炯之等创办佛教净业社,这是一个由沪上佛教界上层人士组织的念佛团体。1927年,净业社迁入觉园。在此居住养病的赵朴老耳濡目染,对佛教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关炯之建上海佛教慈幼院并任院长,日常工作即由赵朴老担任。1929年4月,中国佛教会成立,关炯之被选为9个常委之一。后来,关炯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会,朴老在上海佛教会担任秘书,同时在中国佛教会兼办文书工作。从此,赵朴老与佛教界人士有了较多的接触。这一经历对年轻的赵朴初走上慈悲救世的道路,是有一定影响作用的。
“七七”事变后,上海官民合办一个“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朴老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地点设在仁济堂。“八一三”前两天,“慈联会”租了10多辆卡车运送难民。8月14日,上海著名娱乐场所“大世界”附近落下一颗炸弹,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大乱,由郊区进入租界的难民挤满道路。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卡车司机四下逃散,无家可归的难民哭成一片。赵朴老毅然与朋友吴大琨等人一起,承担起安置难民的责任。他俩各自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率领成群结队的灾民脱离险境,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处,将那些灾民安顿好。当时的难民感恩戴德,称赵朴老是菩萨再世。8月15日,沪上报童纷纷叫卖“看报!看报!赵朴初菩萨再世,侠肝孤胆护难民”。不久在“慈联会”下专门设了一个“战区难民委员会”,统筹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设收容股、卫生股、遣送股等,赵朴老任收容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