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商民主的层次性
基于逻辑、场域和议题分析
五、结语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代议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构成中国民主制度运行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并行不悖,相互补充。中国协商民主不仅很好体现了“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中国智慧,而且也契合现代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所主张的对话、协商、审议的实质,呈现出复合型特征。中国协商民主在宏观政治层面、中观政策层面和微观社会层面都有相应体现。但三个层面的协商民主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展开逻辑,其展开协商的层次和场域不同,协商所关注的议题不同。本文基于逻辑、场域和议题分析来论证中国协商民主的多层次性,将中国协商民主层次化为宏观层面的政治协商、中观层面的政策协商、微观层面的社会协商,希望能够明晰中国协商民主的层次化立体图景。在讨论中国的协商民主时,既要承认其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特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话语和逻辑来认识和解释中国;又要承认其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译介和传播的影响,是世界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本土智慧与世界潮流交融,历史逻辑与当下情境交织,复合成中国协商民主的层次化立体图景。
[收稿日期]2018-09-10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2007年.
[2]张献生、吴茜.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J].政治学研究,2014(1):3-12.
[3]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谈火生、霍伟岸、何包钢.协商民主的技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的创造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68.
[5]See Michael Hechter.Containing Nation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7.
[6]See Morgan Edmunds,Inventing the People:The Rise of Popular Sovereignty in England and America,New York:W.W.Norton & Co.,1988.
[7]See Joseph R.Strayer,On the Medieval 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8]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6.
[9]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张维为.文明型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047.
[11]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和讨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2]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3]Ian Shapiro,The State of Democratic Theo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11.
[14]See Inn Shapiro,The State of Democratic Theo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10-34.
[15]史卫民.政策民主(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6]史卫民.“政策主导型”的渐进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44-645.
[17]史卫民、张小兵.中国政治发展范式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7-192.
[1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0.
[20][21][22]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上卷:当代论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9,30.
[23][24][25]徐勇等著.以民主促进和谐: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02-142.
[26]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