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琪峰:梅花魂
屹立在闽江公园望龙园的气节碑
题记: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高风亮节,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精神。梅花魂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在福州闽江公园望龙园“明月清风”景观旁边,立着一座石碑,碑身已经有些磨损,但碑上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辩:“榕之南有村曰新道村,村有烈女周梅皋,年21岁。本年四月倭寇陷榕,遭獣兵所迫,抗节投江,贞烈殉难,视死如归,诚千古艰难之事也。邑人王浩等爰碑其事,永志不忘。中华民国30年12月吉日立……”读着以上文字,先人周梅皋——伯父未婚妻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二十世纪40年代,在闽江堤坝外的祥坂新道自然村即今闽江公园望龙园畔,居住着周梅皋一家人。梅皋父亲早逝,哥哥外出谋生,家中仅留下她和母亲以及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梅皋姑娘芳龄21,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两条又黑又粗的辫子,时常穿一件月白色的衣服,浑身上下散发着梅花般清逸淡雅的芳香,乡邻们都亲昵地称她梅姑娘。由于母亲体弱多病,身为长女的梅姑娘便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起早贪黑地在江边茉莉花地里劳作。
虽然家境贫寒,但梅姑娘清雅高洁、任劳任怨的品行打动了隔堤相望的闽江堤坝内祥坂村的曾家二少爷曾道棋。他们早早就订下婚事,准备折吉日成婚。曾家是村里的大户,在村里开酒窖,还在闹市拥有商铺,家境殷实。然而,1941年,福州遭日军侵略第一次沦陷。日寇的枪炮击碎了福州百姓恬淡和平的生活,也摧毁了曾家的产业。村民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曾道棋本想带着梅姑娘一起逃荒,但是梅姑娘传统观念很强,由于还未成婚,更挂念着体弱多病的母亲,不愿成行。
1941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午后,梅姑娘安顿好病榻中的母亲,想到未婚夫道棋临行前扛来的一袋米已经所剩无几了,就来到江边的茉莉花地里采摘花蕾好换些大米回来。闽江北岸水土丰美,日照充足,盛产的“上埔”茉莉花远近闻名,是制作茉莉花茶的上好原料。时值兵荒马乱年代,仍有胆大的商家前来收购。
前些日子,梅姑娘收到曾家二少爷辗转传来的一封家书,获悉他已经在族人的帮助下,籍一手好厨艺在上海法国领事馆谋得厨师的生计,待局势平稳就回来完婚。想到日夜念挂的未婚夫安然无恙,自己的婚事也将有着落了,梅姑娘的嘴角不由流露出一丝羞涩的微笑。然而,她不知道,此刻,危险正一步一步地向她逼近:
2时许,6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逡巡着来到堤坝外,闻到茉莉花香,透过绿叶掩映的甘蔗林,望见年轻貌美的梅姑娘,顿生淫心,悄悄地向她逼近,形成一个包围圈。还沉浸在对幸福憧憬中的梅姑娘这才发觉自己已经身处绝境,只见她甩开辫子,不顾一切地往江边跑去。前方是滔滔江水,身后是穷追不舍的淫邪的日本兵。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梅姑娘急中生智,抓起地上的土块朝跑在最前面的日本兵脸上砸去。鬼子放缓脚步停了下来,揉着眼睛“哇啦哇啦”地叫着。趁这当儿,梅姑娘拉开和鬼子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