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做有故事、有温度、有诗意的新教育人

发布时间:2017-05-11  来源:民进山东省委会

放大

缩小

  2016年金秋十月,当过16年乡村代课教师,站了30年讲台,做了8年新教育实验的我,成长为“国培计划”特聘专家,获2016“中国十大好校长”提名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他由乡村代课教师,成长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书写了农村教师的传奇佳话;他以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贴心的关爱,圆了多少农家孩子的北大清华梦;他创立的‘和谐作文教学法’引导学生读好书、写作文,用书本垫高自己;他积极践行新教育理念,研发‘新六艺•开明卓越课程’,让‘礼、乐、射、御、书、数’对接六大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引领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百善孝为先,他和妻子孝敬年迈的外祖母的孝行在家乡传颂。 他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识素养和仁爱之心诠释了新教育人的深刻内涵。”

  徘徊在梦想边缘

  昔仲尼,师项橐。

  我的家乡在圣公山下、绣针河畔、黄海之滨,相传是春秋时期神童项橐的故里。这里依山傍水,有着大自然最温柔的庇护,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逶迤。我的童年时光与人文自然相依相伴,圣公山下闻传奇,绣针河畔听神话,阿掖山顶数帆船,海上碑前思前贤,家乡美丽而古老的传说,三天三夜说不完。

  家乡的山水也记录了我苦涩又多梦的年少记忆。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农村,我到田野里挖野菜、拾麦穗,到河边树林里捉蝉蜕、采蘑菇,为的是凑成几毛钱,去安东卫年集上买几本小人书。那黑白的画面和通俗的文字,对我来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那盏在晚上要亮到深夜的煤油灯,陪伴着我走进一个个故事,编织着一个个梦想。

  上小学了,爱幻想的我也开始做着长大当老师的浅蓝色的梦。

  人的一生几度春秋几度风雨,生命中有很多的夏天会被我们淡忘,就如高天上的云朵,被一阵飓风吹散,寻不着痕迹。但对我来说,1986年的夏天可谓是刻骨铭心。那个夏天,天闷热得像蒸笼一般,连树上的蝉鸣都慵懒地拖长着调子,所有的高考学生每天都在等待成绩的焦灼中。结果终于揭晓了 ,“落榜”两个字犹如千斤重担压得我喘不上气来。

  那一晚上,注定无眠,我呆滞地望着窗外的星月,感觉未来黯然无光。我的梦想就是站上三尺讲台,将自己的所知讲给更多孩子们听,当时想来,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我已经被现实抛在了梦想的边缘上。

  那个年代,让庄户学生流泪最多的电影叫《人生》。那些胸怀抱负的年轻人,总是以影片开头的一段话为座右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当时,这真诚的人生感悟曾深深地震撼过无数热血青年,此时,处于人生低谷中的我感同身受,苦苦思索着自己的下一步该如何去走。

  机遇不负苦心人。落榜后没多少日子,经父老乡亲的推荐,乡镇的领导寻上门来,让我去阿掖山下的乡村联中当老师。仿佛阴霾散去,阳光重新照耀了这个村庄。我这次又失眠了,望着夜空上璀璨的星星,我第一次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生,并感恩于每一次机会的降临。当窗外的启明星渐渐隐去,东方射出缕缕霞光时,我倚在枕头上默默许下愿望:做一颗启明星,带领学生去迎接新一轮太阳的升起,让他们去实现自己难圆的大学梦。

  耕耘在三尺讲台

  每个人都有十八岁的年华,那是一个可以尽情放飞情感和思想的年纪,那是人生中青葱的岁月历程,我的十八岁是我人生的转折。在一个微雨润物的清晨,我驮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乡村中学的校园。

  学校几乎没有围墙,东南两面是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地,向南连着绣针河畔的茂林修竹,向东通向一望无垠的蔚蓝色的大海。矮矮短短的西墙下,一丛丛的步步登高花,无拘无束地长着,泼辣地开着,有金黄色的,也有粉的紫的,甚至还有明亮的宝石般的蓝。北面是十几间破旧潮湿的小屋,室内大多是缺胳膊断腿的课桌凳。对我来说,这就够了。耳旁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清清脆脆的读书声,两种声音的合奏仿若世间最美的音乐,自由地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沉醉了。

  我想:今后啊,也许是春蚕一样的生活,红烛一样的人生了。这个时刻,我的梦想变得强烈而明晰,我想当一个三尺讲台上的创作者和倾听者,带着与我一样出身于农门的孩子实现我未圆的梦,拥有比家乡的几亩农田更宽阔的人生舞台。

  我放弃了十八九岁男孩多姿多彩的生活,与学生黏在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把一颗火热的心全捧给了他们。晚上也住在安静的校园里,《语文教学通讯》等有限的几本语文杂志与我相伴,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当时最苦闷的是没有书读,我好像患上了阅读饥渴症,幸亏有学生偶尔带来一两本书,师生共享。

  那个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路遥的正面描写农村青年以奋斗改变人生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是的,这个世界是平凡人的世界,但这其中的乐趣也是甘苦自知的:忙,却愉快欢畅;累,也轻松愉悦;苦,却苦中有乐;穷,但精神富有。

  讲台,学生,飞溅的粉笔屑,我和我的学生们仿佛把一切隔在了窗外,这里的世界看似静谧,却涌动着求知的激情。老师神情激越,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哲思泉涌,学生智慧流淌。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心寻找春天和快乐,用爱编织秋天和自由。我充满深情的一个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弦上弹出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学生们也给了我一个个惊喜。

  1988年3月,日照市教研室胡善达老师等三位专家来到学校,要听一堂语文课,校长推荐了我,我讲了冰心的《小橘灯》。

  “小姑娘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我读完这段话的时候,教室里仿佛流淌着诗意和智慧,学生们激动得两眼放光,因为他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是“都好”中的一员。是的,我的情感教学的方式感染了每个人,包括在座的胡老师。课后他要求召集全镇语文教师座谈会,他用幽默诙谐的话来评价这堂语文课:“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呈现出师生互动、充满活力、展现智慧、富于创造的课堂生命状态。”他说,“这是一堂富有语文味、文化味的好课,给学生留下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写下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精彩的一笔……”

  同年,马玉麒老师等市里的专家三次来学校听我讲课,前辈们的肯定给予我莫大的鼓舞。我用情感的美和思想的活,带领学生们走进课本中,不断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有意识地将报刊、影视等课程资源引入课堂,给乡村课堂教学再造了一个奇特的神话,终于,全市优质课一等奖的殊荣不求而至,弱冠之年的我成为最年轻的市级教学能手。

  这一年,我20岁,正是人生好年华,开始担负起送初三毕业班的重任,实现了学校历史上重点高中和中专生升学率为零的突破。

  我并没有迷失在光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我在读书札记中工整地记下了下面的话:“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和超越,我觉得,我与语文教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相信,我能用创造和超越续写我与语文之间更精彩的故事。”构建人文课堂、和谐课堂、生命课堂、绿色课堂,创建和谐作文教学法,成了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者:滕兆敏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