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的生命”
——民进会员林为林的艺术人生
【人物简介】林为林,民进会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两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获首届“文华表演奖”“白玉兰”主角奖等多项荣誉。
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班见到林为林时,他正利用休息时间为浙江昆剧团“代字辈”的三位小武生亲授课业,指导排练折子戏《林冲夜奔》。接受采访时林为林欣慰地说:“他们都是我跑了很多路亲自去招来的,按昆行的辈分论都是我的孙子辈,所以心里一直很牵挂,有空就来看看他们,帮他们排排戏。学戏三年多,排练了两三个月,孩子们的表演已经很有些样子了。”
“小林冲”们的唱腔犹带着变声期特有的嘶哑,表演却颇有章法,将林冲含冤负屈、英雄落魄的悲凉与激愤描摹得惟妙惟肖。一招一式间,他们的身影仿佛与四十年前初出茅庐的林为林重合在了一起……
1赢得“江南一条腿”的美誉
《林冲夜奔》对林为林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1979年,进入浙江昆剧团学员班的第二年,林为林跟他的启蒙老师、著名女武生张正堃学的第一出戏就是《林冲夜奔》。江南昆曲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花脸),林为林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武生行。究其原因,他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受样板戏影响很深,耳濡目染之下,我从小就崇拜英雄。进了剧团又想当英雄,就只好选武生这一行了。”
寥寥数语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汗水、辛劳和伤痛。夏天酷暑难耐,仅有的几间练功房都被别的行当“瓜分殆尽”,林为林就戴着斗笠,穿着厚呢衣服,烈日炎炎之下跟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细细抠了一年半,才把整出《林冲夜奔》学下来。张正堃告诉林为林,学武生首先要练好基本功,腿是最重要的;唱武戏没有腿,就像唱文戏没有嗓子一样。
林为林始终牢记老师的教诲,条件苦,他练得更苦:沙袋压膝、悬空吊腿,甚至刷牙洗脸、吃饭睡觉,他都不忘把腿搁着,把自己绷得紧紧的。为了练就过硬的功夫,学习高难度的技巧,伤筋动骨如同家常便饭。可在林为林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每一个行当都有特定的基本功,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要实现动作、声音与情韵的交融。昆曲传统武戏的魅力就在于“戏必有技”,武生演员缺乏武功技巧和绝活,就不能准确地映衬人物性格和情绪,表演就没有艺术性,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修炼。
林为林扮相英武,气度恢宏,功底扎实,台风稳健,腿功尤为叫绝,渐渐有了“浙江一条腿”的美誉,也成了浙昆“秀字辈”的领军人物。1986年,年仅21岁的林为林凭借《界牌关》摘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当时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在北京演出时,他饰演的罗通被敌军将领戳腹挑肠,仍拼命将肠盘绕在腰腹间与之死战,其雄浑壮烈颠覆了人们对于昆曲细腻温婉的传统认知,短短40分钟的表演赢得了现场所有专家前辈的认可,更收获了观众26次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林为林在戏曲界的名声越来越响,经常参加全国性的文艺比赛、文化交流和艺术汇演,还远赴海外演出,“浙江一条腿”便升级成了“江南一条腿”。
“昆曲艺术博大精深,包含了文学、美学、音乐等艺术之美。‘江南一条腿’只是别人赠予的雅号,要把戏演好光靠‘一条腿’是远远不够的,武生更需要文武兼修,才能获得精致化的舞台呈现。”林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