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本周人物

“草帽教授”张振涛:贫困县起步的产业化 做成了国内顶尖

发布时间:2018-02-11  来源:科学家在线微公号

放大

缩小

张振涛

  人物介绍:

  张振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机学会能源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基层委员会民进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在于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包括农产品的热泵烘干与保鲜技术、中药水提液、果汁等液体物料的MVR热泵蒸发浓缩技术、高盐废水等物料的热泵脱盐技术、二氧化碳制冷与热泵技术。

  2011年至今主持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课题40多项;所研究技术产业化公司4家,其中热泵干燥公司已经登陆新三版。热泵干燥技术2015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排名第一;河南省烟草局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二(这是该奖项设置里第一次出现特等奖)。

  江苏、北京、新疆……

  张振涛的一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皮肤黝黑,是长期日晒养成的健康颜色。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他都奔走在各大工厂和田间,为热泵技术的产业化做实地调研和反复实验。在沟通上,张振涛笑容可掬并且十分健谈,他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产业化的问题,任谁也无法想象,面前这位衣着朴素的科研工作者曾经是一名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

  举步维艰的产业化

  在来中科院做博士后之前,张振涛是海信日立的创始人之一,是美的中央空调北方地区的销售总监。回归学术,从百万年薪的高管到月入几千的科研人员,张振涛坦然地说,这是他人生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公司做久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清晰;如果要做自己有兴趣想探索的事情,就要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转型。”在这位曾经的企业高管看来,做科研人员,不过换一个地方中流击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挣了钱,但过得舒心。

  十年的商海浮沉,张振涛对企业的需求和套路了如指掌,“他们跟我们谈判,每一步怎么算计,我都非常清楚。”同样,在意识到被企业“阴了一手”时,他能忍一时之气,看得更长远。

  热泵技术由于设备贵,缺少政策支持,产业化道路的第一步迈得十分艰辛。也因为热泵干燥是理化所新研究方向,张振涛他们只能从最穷的县烟草局开始。

  河南省嵩县,是张振涛产业化的起点,这个地处伏牛山北麓深处的小县城科研力量薄弱,小地方烟草局没多少资金,每年还要有科研任务。有一年,烟草局的领导找到科学院,想让科学院帮忙做科研项目。张振涛敏锐地看到了产业化的机会,连夜写了热泵干燥的项目规划。这可是连省烟草局都没做过的事,就算有中科院支撑,一个穷县的烟草局能干成?省局科研处领导心里打着鼓,答应先给15万,“这15万,我连一台装备都很难建起来。”但打退堂鼓吗?张振涛心里盘算,如果就此退出,只怕之后什么都没了。他咬了牙,赌了一把。“刚开始,我们连差旅费都不够。”后来,国家贫困县科技局又立了项目,给了10万。

  产业化之初,步履维艰。

  最后证明,张振涛“赌”对了。第一年他们研制出了一台热泵烤烟房,第二年烟草局发现效果不错,不但加了经费,还给他们找了一个企业投资。财大气粗的企业,一口气投了两百万,做了20台热泵烤烟设备。但在技术授权和股份上,张振涛的团队又遇到了问题,口头答应给技术授权费用和给科学院的股份,到最后成了空口白话——企业耍赖了。县长和烟草局的领导都劝张振涛,不做了。一向眼光长远的张振涛思忖片刻仍然坚持,“我需要一个技术的规模化验证。”他说,“一个技术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需要企业投资,把规模化建立起来。”一旦终止,两败俱伤,功亏一篑。

  张振涛给国家烟草局凌成兴局长汇报热泵烤烟工作现场

  让张振涛和省、县领导们没想到的是,在做成果鉴定时,企业又“阴”了一把,他们想越过中科院,把他们放在成果鉴定人的第一位。烟草局领导坚持,必须把理化所排在第一,这才免了一场争端。最后,规模化的设备规整地码在烘烤工厂,烤出金黄色的烟叶,成为当时国内热泵烘干技术的翘楚,张振涛的团队就这样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