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本周人物

且行且思且探索 痴心教研创佳绩

——记秦皇岛民进会员、河北省特级教师袁雅玲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民进秦皇岛市委会

放大

缩小

袁雅玲在教师培训班上为教师授课

  袁雅玲,女,1969年生人,民进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1988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抚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先后获得河北省骨干教师、秦皇岛市小学语文学科名师、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研员、抚宁区“十佳教师”、抚宁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2017年被河北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从教近30年来,她痴心坚守,努力践行着自己为师、为范的信仰与操守,凭着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一腔执着上进之情,在教育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诠释着民进人执着、勤奋、无私、进取的品格。

  青荷初绽,香远益清

  1988年7月,从抚宁师范学校毕业后,袁雅玲老师毅然选择到抚宁台营镇黄土坎小学任教,从此,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初登讲台时她还未满19岁,独自带一个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的全部课程,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参加工作三个月后,为进一步巩固农村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袁雅玲老师按当时倡导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精心进行教学,得到了来听课的镇文教办领导的高度评价。“一个新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端正,充满热情,难能可贵;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钻研教材能力,难能可贵;教学理念先进,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包容与褒奖对于一棵教坛新苗来说无异于灌溉琼浆玉露。从那时开始,她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半年后,全镇推广“学导式”教学,镇里安排她担任讲授语文学科观摩课的任务。她准备过程是细之又细,按照“学导式”流程“自学——质疑——精讲——演练”,设计自学提纲,预设质疑问题和解疑方案,推敲精讲环节的教学语言,修改演练习题。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小的镇域范围内一课成名。一年后,县里组织“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她被评为县级“教学新秀”,年底的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记大功”奖励。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袁雅玲老师更加明确了前行的方向,获得了前行的动力,长期痴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之后,在基层任教的10年里,她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形成了对语文的独特理解,“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精神。”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她把认识化为行动,努力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日常的教学实践,多次讲授省级、市级、县级优质课和示范课,并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市级“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市级“自能读写”实验先进个人等称号。

  刻苦学习,潜心钻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袁雅玲老师深深懂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1999年10月,她被调入县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适逢新一轮课程改革,她立足教研员岗位,以“正心、修身、厉学、笃行”为训,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不仅使自己在亲历课改中得到成长,也为促进本县区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工作贡献了力量。她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教育论著,都要深究细研,查阅资料,弄清背景资料,寻觅发展轨迹。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生互促,她及时将课改中的所思所行进行记录、整理,多篇教学随笔、论文获得各级奖励并公开发表。2012年,《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调研》在省刊发表;2016年,《“对话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区域推进语文课改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测试内容改革实践》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语文》上。在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教材研修活动,袁雅玲老师因成绩优秀,被聘为教材指导组成员;在省级新教材培训活动中,代表秦皇岛市作交流发言,发言材料《贴近儿童生活 贴近儿童文化》获河北省第十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被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委,参与了第三册、第十二册内容的编写。袁雅玲老师一直坚信,教研员不能离开课堂,只有亲自备课、上课,才能真正融入课改。2003年“非典”期间,在县教育局主办的“空中课堂”活动中主讲了10课时六年级语文课。2007年,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讲授《我该怎样花》一课,获二等奖;在秦皇岛市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从2012年开始,她连续五年积极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年都至少上一节教学引路课或研讨课,并多次获得县区和市级教师教育培训部门组织评选的优质课奖励。她积极参加县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组织的联系校活动以及“名优教师示范工程”,先后与驻操营学区黄土营小学、榆关学区榆关小学建立联系,每学期至少组织三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开展课例研究,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4年,指导联系校黄土营小学深入开展“自能读写”,代表秦皇岛市在河北省“双自主”课题总结研讨会上发言。2014年,榆关小学被评为秦皇岛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和秦皇岛市“百千万读写工程试点校”。2015年被评为市级“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研员”,2017年被评为市级实施“百千万读写工程”优秀教研员。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