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音乐、曼妙的舞蹈、充满自信的舞者。这不是文艺演出的现场,也不是文艺团体的排练。这只是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培养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班的同学们在向来采访的记者们展示自己的才艺。采访中,刚刚完成半年学习的同学们以流利的英语向记者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同学们还纷纷展示自己的才艺,一个夜晚排练出来的敦煌舞蹈让大家眼前一亮,墙上贴的剪纸、多媒体播放的短片也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彬彬有礼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准确生动的表达更是给媒体的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他们,正是我国为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所培养的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全世界了解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目前在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今后几年可能会达到上亿人。目前在全球存在着对学习汉语的强劲需求,由此产生的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师荒”也格外引人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因势利导,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将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提升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由国务委员陈至立任组长,加强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全面培养国际汉语教学人才。
民进中央从此项战略制定之初就表示高度关注。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进中央副主席严隽琪代表民进中央提出了《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提案,对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极大反响。多位民进会员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更多的民进会员积极投身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用自己的努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2007年两会召开前夕,为增进国内外人民对这项事业的了解,真实展示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培训情况,民进中央宣传部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四家主流媒体对北京基地培养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班的同学们进行了采访。
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执行副主任朱小健向记者朋友介绍了基地的情况。他说,国家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实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1、战略上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汉语国际推广;2、工作中心上,从把外国人请到中国来学习汉语,转变为派人到国外去教汉语;3、观念上从专业教学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4、推广机制上,过去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以高校为主体,转变为政府和民间一起、国内和国外一起、全社会一起参与推广;5、推广模式从原来政府主导为主,转变为以市场运作为主;6、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粉笔加纸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途径综合的教学方式。
在师资培养上,他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为例:2006年全国首次共招收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300名,由全国12所高校分别进行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47名,被戏称为该基地的“黄埔一期”。该批研究生属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体系内,分配也纳入高校毕业生分配体系,但是由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统筹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灵活培养。课程设置完全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应用,在大量国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次调整,制订教学方案,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环境,在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承担重要任务的高素质人才,在汉语推广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基地突出培养学生目的国语言、中华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在培养模式上,针对培养目标和思路,采取第一年在国内培养专业素养,第二年海外教学实习,第三年回国深化学习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原有不同的专业(中文、英文、教育、经济、旅游、新闻等),北京基地采用半封闭式的环境实施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将书法、国画、民族歌舞乐器、剪纸、中国结、烹饪等中华传统才艺首次列入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
为使第一学年的素质培养取得最佳效果,基地采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与潞河中学合作的模式,由潞河中学提供相对集中、封闭的培养环境,并为其提供每周与留学中国的中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由基地统筹北京师范大学等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其他课程的师资和教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等各方面的“大家”纷纷走上这个班的讲台。
采访当天上午,为同学们授课的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著名摄影家李前光。他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光线和角度对摄影的意义,并对同学们的作品《汉语国际推广班纪实》进行了讲评,李前光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影视制作方面的才艺,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建议。课堂上不时传来同学们会心的笑声。当记者课后问及在这里学习与在原高校学习有什么不同时,几位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极为充实,全面发展!”欣喜之情溢于颜表。
经过半年的学习,这种灵活培养模式的成果已初见端倪。在2006年美国大学理事会来华招收中国志愿者到美国教学的前期考察中,该班的林小琳同学为来宾进行了以“你好,我是**”为内容的现场授课,流利的英语、生动的授课方式和全面的才艺能力,得到这几位懂汉语的美国专家的好评和认可。美国大学理事会中国语言和文化项目的主任Selena Cantoa女士临走时说“你们培养的这些教师,全世界都会来抢的!”
据悉,这种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国内还是首创,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革新,为改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在本科生、硕士生培养中已经部分吸收了这个班的教学内容,其他进行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大学对这种培养模式也很感兴趣。
(责任编辑:温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