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产生活模式的演变,农村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并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因此,建立适合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和资源利用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对遏制农村垃圾污染,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建设 “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状与问题
农村垃圾量大面广,管理无序,严重影响“村容整洁”和人体健康。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2005年我国农村垃圾产生总量达1.2亿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垃圾乱倒、粪土乱堆、人畜混杂现象随处可见。全国因堆放垃圾等废弃物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病原菌等问题突出。“十五”期间在太湖河网区所作的调查表明,河道中积累的垃圾深度达1-2 m。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饮用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农村垃圾资源化潜力缺乏开发,资源损失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垃圾的处理处置以简易填埋、露天焚烧、土法堆沤及传统沼气池发酵等为主。农村垃圾中60%的生物质碳可转化为沼气,能量供给潜力达4×1012MJ/a (相当于1.4亿吨标准煤);另外,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玻璃和金属等可回收物的总量巨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并推广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的针对各类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
二、 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网络
统筹规划,在各行政村、自然村建立科学规范的垃圾收集、运输、中转以及处理网络。建立环境卫生管理专设机构和农村环境清洁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村落联合或乡镇联合,形成规模化处理和规模效益。
2. 立足污染防治,优先综合利用,重视技术创新
加强对垃圾的源头管理,减少垃圾数量。对于经济发达、垃圾量大的村镇,垃圾中的纸屑、玻璃、食品等物质为多,应考虑资源化利用,加强垃圾前期分类收集的工作力度,建立资源回收站。
针对农村各类垃圾,结合不同地域及其经济特征,采用多元化管理和处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污染防治单项关键技术,如厌氧产沼-发电技术、高温快速堆肥技术、废塑料热解与再生塑料制备技术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3. 引进市场化机制,发展垃圾产业,拓宽资金渠道
有计划地发展垃圾产业,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营的资金投入和使用管理机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走 “农村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道路。
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鼓励国内外资金,包括激活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4. 加强宣传力度,制订政策法规,建立监督机制
我国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广大农村的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志愿者活动等宣传途径,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垃圾治理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努力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
建立并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政策法规应对农村环境的领导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式、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违规处罚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正规的轨道。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加强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及时通报在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界别:民进 主题词:农村垃圾 资源化利用 污染防治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