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湿地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作用和生态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产力的科学研究,掌握湿地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是加强湿地保护的根本性措施。科研机构和人才是科研的基础,是实现湿地保护科技支撑的前提。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队伍,才能满足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实现我国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研机构从事湿地方面的研究,如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单位、教育系统的一些高等院校。但总体来看,我国湿地保护起步较晚,湿地科研机构相对缺乏,科技管理人才短缺。目前的湿地科研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于我国这样的湿地类型众多、地域分布广、资源丰富的大国而言,都是远远不足的。现有的研究机构和科研力量也没有形成合力,科研工作者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国家林业局作为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工作和牵头履行湿地公约的机构,其组建的“湿地研究中心”和“湿地监测中心”时间也不长,科研人员力量相对也比较薄弱。为此,从我国湿地保护科研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现有湿地科研机构的建设,增加基础投入,改进科研条件,提高各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需要,还应该成立新的科研机构或在现有的科研、教学机构中新成立湿地科研单位。
二、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创立一种有效的机制,鼓励科研人才多出成果,为有更多的中国湿地保护专家进入国际领域创造条件。
三、不断提高湿地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根据我国的湿地特点,深入开展广泛的湿地科学研究,建立较完善的湿地监测网络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估,监测与调控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变化,研究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技术,提出科学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湿地的原则、对策、途径和措施等等。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胆创新,在广泛的领域开展湿地研究,提高我们的湿地保护科技水平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