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事由:
节能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十一五”第一年的节能成效令人担忧。当前我们的节能工作还大体在以下指标、定任务的行政手段为主的措施上。在特定的条件下,行政手段确实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些行政手段,过去并不是没有用过,一阵风吹过后,往往又恢复到老样子。还应该看到,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企业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光靠用行政手段压指标的方法,效果也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节能的新机制,把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用政府看得见的手来调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显得格外的必要。
一、理顺价格信号
尽管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传统的依靠资源与能源消耗推动的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能源的短缺与能源的浪费共存。很多提高能效的措施与技术并非新的发明,也试点多年,但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
节能市场为什么缺失,我们可以列出很多原因,但是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源价格受管制,明显偏低。能源价格没有反映资源成本、污染成本、土地成本与稀缺成本。低廉的能源价格减轻了工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压力。于是,少用能源的企业实际上在补助多用能源的企业,节约能源的等于在补助浪费能源的。当前的GDP能源弹性已经高达1.5%,要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能源弹性要降低到大约0.3%左右,即每个百分点GDP增长仅增加能源使用0.3个百分点。
事实上,从1980年到2000年间,我国的GDP翻了两番,但能源消耗只增加了一倍。实现这一成就有多种原因。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表明,当时中国能源用量的降低,55%归功于能源价格的调整,17%是技术进步,28%为工业结构变化及其它的结果。要实现“十一五”节能计划的目标,中国需要发出适当的价格信号。该调价时就应该调价。对受影响较大的贫困人群,可以通过补助的方式帮助他们。如果把节能的希望寄托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上,不但是远水救不了近渴,而且还把节能成效的大头——价格给丢掉了。
二、节能需要新机制
国际经验还表明,由于节电的高研究开发成本,交易成本高,运营风险大,以及环境的外部效应等原因,完全靠电价的激励机制不足。在价格大体理顺后,我们还需要一个新的节能机制。中国的节能工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节能运营机制。以电力行业为例,在日前的电力运营机制中,电力、电网公司均通过多发电、多卖电来获得更多的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