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经济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刘玉岭:关于推进产学研机制建设的建议
 
 
 
    建设创新型国家,采取产学研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市场化步伐,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只有10%左右能取得经济效益,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般都高达70%以上,产生经济效益的也占6成以上。
 
    长期以来,产学研机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各方面的沟通协调以及统筹安排。我国高校作为“学”的阵地,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问题上与教学没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培育技术创新人才的工作上显示无力。科研人员市场意识不强,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制度对产业化缺乏激励作用,不少科研人员“轻实际应用,重理论研究”。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而就企业来说,不少企业经济实力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加之我国目前的科技风险投资也不适应众多企业规避开发风险的需要,所以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难,缺乏技术市场的拉力,难以承担风险。另外,我国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政策支持的可操作性还不够。
 
    解决以上的众多问题,必须强化产学研机制建设,实行产学研结合的综合运作。产学研结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成果研制开发方、成果的受让方、中介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等,还涉及到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市场等环节。同时,受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成果转让、受让方各自环境的影响。因此,产学研结合是由科研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社会支撑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高校人才济济,应引导与加强高校科技人才队伍的整合,要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创新能力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团体,承担国家大型科技项目。
 
    第二,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增强科研市场化的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科研成果,根据科技发展及企业需求来确定科研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的“适销对路”。  
 
    第三,产学研机制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应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和风险经营意识,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信息、设备和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将其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真正发挥产学研机制建设中的主导方的作用。
 
    第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促进和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在扩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完善科技中介的发展机制等方面,应出台各种可操作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产学研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作用,协同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通过政策引导,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并向技术创新的主体过渡,使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并逐渐承担起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责任;使高校、科研机构由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任务向科研、育人、产业三个职能发展,既要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又要自我承担成果的产业化实施,使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产品发展相结合。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从事技术创新的技术工程中心。政府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工程中心或为共用技术平台承担行业、相关领域的创新与技术攻关中心给予资金支持,改革转化科技成果相关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力。
 
    认真完善、贯彻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根据实际制订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强化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切实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中各方的合法权益,打消科企顾虑,确保科技成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顺畅转化。
 
    推进产学研机制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扎实推进,才能实现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双腾飞。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