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对科研工作更加高度重视,将它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大学积极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了科研的发展。而且,大学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促进和贡献越来越大。但是,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仍然很少,对国家发展的支持仍不强大。这种数量显著增加而质量提高缓慢的不正常现象的出现与科研管理水平不无关系。现行科研体制曾经为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出现了很多弊端和问题。
高校的科研管理不似行政管理或建设项目管理,这是由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科研工作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科学理论创新,都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根据其内在规律来建立管理目标、探索管理方式,改革不合理的科研管理模式和制度,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管理有申报、评审、批准、运行和验收等诸多的环节,许多弊端集中出现在项目的审批过程和成果鉴定方面。
(1)科研管理行政化大大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
各大学在行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过程中,行政权利往往占主动地位,这就使得本来有限的科研资源,更容易被行政权利所支配。自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以来,各级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都把项目数量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准,其结果是普遍的“重申报,轻研究”。由于项目及经费数量与领导政绩和研究者的考核指标密切联系,从行政领导到专家学者自身,都把争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不是集中精力关注项目的实施、科学的研究过程,由此容易滋生科研人员四处跑要项目、争资金的不良风气。
(2)科研项目申请审批程序不规范引发科研浮躁现象
由于一些项目的批准随意性较大,论证过程不严密,有时更倚重于部门意志、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等,而不充分依靠专家进行民主评审。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课题发布比较定向,项目的批准随意性较大,认证过程不严密,在专家遴选、评审程序和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够科学民主、公正合理的问题。相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而言,这些专项资金的金额巨大,几百万、数千万甚至几个亿,一旦出现像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国家的损失巨大。在申报项目时,有时候出于平衡各部门利益的需要,使更有实力的单位得不到本该得到的科研项目;而本该一家单位能够完成的项目,分成了若干家共同完成以达到分割科研经费的目的。项目运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有些研究者申报时不择手段,获得科研项目后,或做转手生意,或粗制滥造;有的人拿着好几个项目,投入无力,但照样可以继续获得项目。
(3)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及标准不利于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在科研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引导研究者积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但是,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表现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评价方式也出现了重人情、轻规则的问题。
当前,科研管理上出现片面追求数量、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大量学术上无价值或几乎无价值的东西产生,忽视了科研的艰难性,忽视了科研的本质意义。而且,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偏向于成果的速效性,只是在形式上通过初期检查和中期评估等管理措施予以考查,导致研究者只得快出成果,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制度又过于物质化和利益化。这样不仅造成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分散了工作精力,耽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同时易促使研究者着重于那些容易出成果、时效性比较强的项目,而一些耗时且成效慢的基础性项目则无人问津,阻碍了科研的长远和全面的发展。
1.2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1)科研经费拨付滞后,影响正常的财务管理
一方面,科研经费是按财政级次逐级拨付,审批环节多,项目资金到位滞后,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这严重影响到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财务管理也有影响。许多项目一月份就开始实施,但在12月份才接到项目拨款,就面临着该项目在年底需要中期验收了。按照财务要求,需要把项目经费全部支出,否则中期验收就无法通过。项目负责人只能把别的项目的支出调帐到这个项目上,编一张表以应付中期验收,这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科研经费流失比较严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审批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开支的随意性比较大,资金使用综合效益不高。有的课题组甚至还没有单独建帐,或者建帐不规范及支出不合理,本应用于科研的资金被项目负责人用于与该项目无关的支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造成严重浪费。
(3)科研经费支出比例的规定简单,不切实际
现行政策对于科研经费开支具体比例的规定实行一刀切,对“人员费”收口越来越紧。但在人文学科研究经费中,人员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进行社会调查,需要去调查、访谈,需要给访问者和被访谈者一定的劳务报酬等。可因为经费比例规定较死,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中信息失真,调研中的人员费都被改写成劳保用品、办公用品购置费用。
(4)科研经费绩效考评脱离实际
财政部规定项目经费必须进行绩效考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例如,当年就要考评上一年的经费使用效率,既不符合实际,又无法操作。因为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其产生的效益不是短期就能显现的。
1.3科研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1)设备购置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重复购买浪费严重
许多高校在购置设备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常常由个别的行政官员或者某一个课题小组的负责人所拍板决定。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是实行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购置的设备成为专用设备,重复支出严重,使得资金使用综合效益不高。而且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造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购买采购人员往往主要从事行政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引进的设备不符合时下的要求,比如设备已经过时,或者引入的设备没人会使用以及操作,以及购入以后由于不符合技术要求而导致闲置,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导致了巨大的浪费。
(2)设备运行和维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专项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的设备管理工作重购买、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利用大量资金购入大型、昂贵的设备,然而后期的设备运行和维护资金却常常捉襟见肘,大大降低了仪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此外,大型精密仪器的维护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管理人员,然而目前各高校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凤毛麟角,具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和过硬的业务水平的管理人有往往由于福利较低而流失到了国外,大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亟待培训和加强。
(3)设备开放不足、利用率低
许多设备没有对校内外开放服务,成了某课题组的专用设备。由于该课题组承担的课题结束或研究方向转变,使得设备闲置的现象较多。高校中,除基础实验所用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外,大量高、精、尖教学科研设备、大型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