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刘玉岭: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的宏观环境,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长足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特别是培育积极创新,勇于实践的青年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和高校的人才强校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众多高校中缺乏技术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教师,有很多没有承担过工程技术实践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科学技术创新方法与规律,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近几年按照美国普的斯顿创造公司测试题对青年教师研究生班按创新能力进行测评,以下给出2006年某班的测评情况(其余各班测评数据与之类同)。
 
          分数
人数
 
0分以下
 
1分~5分
 
6分~10分
 
11分~15分
 
16分~20分
 
21分~30分
共48人
10人
12人
6人
5人
4人
10人
百分比
21%
25%
12.5%
10.4%
8.3%
20.8%
 

    从上可以看出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创新能力低,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对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
 
    第一,高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领导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师的选拔、聘用。同时教育部门应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训。各省市应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能力培训基地。实践证明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经过培训,了解、熟悉国内外经实践证明了的创新规律和技法,可将创造力提高3至4倍。
 
    第二,高校加强对自身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整合。争取和承担一批国家大型科技项目,通过做项目,使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使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主要是努力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团队精神强的年轻科技群体,帮助他们具备承担国家大型科技项目的能力,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
 
    第三,高校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接触企业,分期分批安排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要把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选派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到企业,教师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可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工作方案,统一确定对口企业,统一组织实施,也可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自主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和登记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要切实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要结合本地区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协调相关行业部门,选择一批在行业中代表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联系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充分依靠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是确保学校生命线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素质教育,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