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刘玉岭:关于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本应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可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却与之相悖。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已增至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24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意味着国家培育的人才过剩。社会仍需要大量在某一领域能力突出的人才,有些岗位人才稀缺。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大学生就业难?
 
    造成这种局面有众多原因。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需错位。
 
    其次,教授的专业知识陈旧,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在对近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所学专业知识陈旧。经调查,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再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因为很多企业招聘的学生,缺乏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都不能立即投入工作,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对其培训。调查中有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 37—40%,而我国仅占5%。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改革教学方法。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各高校要从教学、教师、教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着眼点,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用就业率和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各高校要着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实课堂,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第二,高校营造活跃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创设多学科相互交流的环境,鼓励学术风格多样化与个性化,形成师生在学术上自由讨论的氛围,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第三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学校不仅要在学生毕业学期开展应急性培训和就业指导,更应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使学生本身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用人单位有义务接纳高等院校学生的对口实践。并对承担学生实践的企业实行政策激励。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这是解决学生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学校和社会双方面改革促进,才会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才会带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