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心中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最重视的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之一。但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本人认为关键之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主要领导严重失职,造成“药害”成灾,使国药号威信下降,以致老百姓人财两空,怨声载道。据有关统计显示,仅2004年国家药监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的报批,平均每天审批近30种“新药”,堪称世界之最。“国药准字”作为药品上市批准的文号,意味着政府对该药的疗效、安全性、合法性作出了证明。然而这些新药,绝大部分是《中国药典》中已有的药物,仅是对剂量、制药过程或用药方法的变更。上万个不是新药的“新药”之所以能如愿注册,一方面是所谓的“制度创新”,创造出一个“绿色通道”,利用“绿色通道”违规批药;另一方面是“公关创新”,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药监局的审批人员有极大的权力,一些药品制造企业欲申报新药,往往伪造实验数据,搞虚假临床试验,往往花数百万元公共费用,从而有了年批万种药的奇迹。所以一个新药批文可卖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批文转让价包括公关费用,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尽管国家发改委多次降低药品价格,新修订政府定价的药品目录,由原来的1500种扩大到2400种左右,想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然而药品一进入降价目录就消失殆尽,把药物换换名字或包装,就能使普通药变成昂贵之“新药”。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2006年接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369392份,比2005年增长113%,其中来自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例报告341528份,占报告总数的93%。从1998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519份至2006年的近37万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涨了712倍。虽说是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组织网络完善了,但也足以令人深思。
目前“一药多名”不仅让患者眼花缭乱,医生也往往被搞得莫名其妙,给药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同一种药能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名字,如阿奇霉素就有阿齐红霉素、阿泽红霉素、通达霉素、舒美达等23个名字,环丙沙星就有特美力、悉保康、淋菌必治等18个名字,单价从几毛钱到几十元不等,连我国最有名望的医学教授都自称弄不明白。如此叫医生怎么开得出对症的药?叫病人怎能吃得到对症的药?中国的老百姓真是苦、真是冤啊!不把“伪新药”的水分挤掉,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本无法谈起,所谓医疗改革只能是空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