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这其中文化建设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在我国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在部分地区严重滞后。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生活也进一步丰富,电视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100%,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已经买了彩电,有的村镇还安上了有线电视。中央号召各地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摆上应有位置。
部分市县及乡镇领导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重视完成经济建设任务,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化建设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许多农业大省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只对现有设施条件较好的文化站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远不能满足文化建设的需求。近年各镇村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增资部分大多为人头工资。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利用率低。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但是目前乡镇文化站发展困难,办公环境差,一些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无人员无办公地点。在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更是缺乏。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26个乡镇原本大多设有文化站,但现在大多被变卖、租赁或闲置,尚存的6个文化站,设施陈旧、活动器材奇缺,服务功能日趋减弱。在实地调查的24个村中,只有7个村拥有社团组织,5个村设有图书室,4个村有体育场,3个村有戏台,2个村有电影院,少量的一些图书室、篮球场等设施因条件简陋、设施陈旧、交通不便等原因,利用率很低。
(四)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在所调查的文化站中,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1.8人,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加上乡镇选拔干部多出经济部门,文化干部很少受到青睐,他们既无机会评职称,也无机会受提拔,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