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粮食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有2.4亿多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但由于技术落后、方法不当,农户家庭储粮损失惊人。农户储粮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引导农民科学储粮,是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民最需要、最直接、最受益的基础工作。
据调查,我国农户储粮的现状是:农民普遍采用编织袋、麻袋、木柜、陶瓷罐、围席囤等简易储粮装具,防护措施少,鼠害、虫害、霉变问题严重,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造成粮食储存损失浪费巨大。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每年仅农户储存粮食损失即达90 -120亿公斤。农户储粮损失率一般在6%--9%,大大高于国库储粮损失率0.2-0.5%的标准。
农业大省安徽每年全社会粮食储量在200亿公斤左右,其中农户储粮大约135亿公斤,每年家庭储粮损失在4.5亿公斤左右,并呈现以下特点:农民家庭存粮与五年前相比,总体水平下降10—40%左右。据调查,淮北粮产区存粮以小麦为主,人均148.4公斤,比五年前下降20%左右。淮河以南产区存粮以稻谷为主,人均282公斤,比五年前下降25%左右。非粮食产区和缺粮山区农民存粮更少,砀山县家庭基本是随用随购。农民家庭粮食储存方式多样,保管技术差别很大。淮北地区多数农民还沿用泥巴围、土缸、瓦缸、铁皮囤、塑料囤等储存方式;江南和山区利用墙角和楼梯下部空间砖砌堆池、木制格层柜式仓、木板仓、吊仓、竹围囤散存粮食。大部分家庭因陋就简,习惯性地沿用粗放堆存传统。农民家庭储存损失损耗率全省平均在6%左右。农民不愿在储粮方面多投入,大多数家庭储存不能做到密闭、防虫、防鼠、防家禽。尽管留作自用的粮食大多挑选好粮且晒干扬净,但损失损耗严重。从抽样调查显示:太和县农民家庭储存损失率高达10%,南陵县8%,东至县5%以上,凤台县3%,最少的天长市也有2.5%。
相关对策建议:
一、引导和鼓励农民多储粮、科学储粮。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立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提倡和鼓励农民保持和扩大一定的粮食储备规模,真正实现藏粮于民,是现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对此,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切实加强政策引导,着力保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防止因粮价波动,出现农民大量惜售或售过头粮现象。
二、引导和推广科学储粮必须从示范工程抓起。我国农村点多面广,气候、环境、风俗习惯差异大,实现农民科学储粮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从示范工程抓起。对此,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要真正担负起指导农民科学储粮职责通,过对国库的储粮先进技术的引进、宣传示范、普及推广,重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的示范村、示范户,免费向农民推广科学实用的铁皮粮囤和塑料粮囤密封储粮技术,免费提供先进储粮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逐步形成以更新装具、配备药剂、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系列跟踪服务为内容的示范体系,扩大示范带动影响,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储粮损失。
三、实施农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要注重实效。广大农民是储粮主体,示范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要把专业性技术转化为简捷性方法,使之尽量减少支出、增强针对性、提高实用性,适合于农户操作,以调动他们科学储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融入生产生活之中,逐步形成习惯。省、市、县粮食部门要建立以仓储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科学储粮技术专家队伍,制定操作性强的示范实施方案,深入浅出地把专业性的储粮知识和技术宣传到农户、普及到农民,并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和帮助,及时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作出科学分析和总结,指导示范工程向纵深推进。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将房屋科学储粮功能纳入规划设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