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承芬: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只有大力繁荣农村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化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几年来,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小康村创建活动为载体,破解“三农”难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农村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且也为文化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很多县市组织送文艺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普、优秀图书下乡,积极建设文化大院。在文化工作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思想指导下,深入开展文化辅导和深入生活等活动,为文艺作品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节目。

应当说,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七十年代时,农民生活虽然贫困,但文化活动远比当今开展的扎实有效。如过去多数村能排出一些小剧目或折子戏,一些大村还能排演整部的样板戏,并且服装、道具等也基本齐全。而在群众生活水平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一个村庄演大戏或者演折子戏的也凤毛麟角了。从这一现象上看,农村文化存在“倒退”的迹象。二是基层文化站力量薄弱,农村文艺队伍和农民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农村文艺队伍和农村文化活动是小康村创建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康村创建使文化事业走出了发展的低谷,但在走出低谷的初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队伍和活动上,队伍的艺术类型单一,活动的水平原始,简单的锣鼓、秧歌等占据了文化活动的绝对多数。县级虽都建有文化站,但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发挥不够。有的站甚至工作人员兼职多,在其位难谋其政,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少,缺乏对群众文化工作基本的辅导和组织能力。三是专业队伍人才缺乏。与基层文化站相比,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也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形势。如有些县的艺术中心艺术部仅有的十几个人,50岁以上的就占了多半,且均已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4050这一黄金年龄的辅导员极缺,出现了断层;30岁以下的更寥寥无几。专业队伍人才奇缺,后劲不足。四是缺少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实践证明,下多少通知,搞多少发动,都不如组织一次大活动。有了带有比赛内容的活动谁都不愿落后。竞争才能激活沉睡的细胞,生物现象是这样,社会现象也是这样。五是农村文化工作发展不平衡。有高规格文化大院的亮点村,有文化活动数量多、层次高的模范村,更有大量的文化大院、文艺队伍、文化活动均为零的空白村。这些不平衡状况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六是文化大院建设,缺乏真正的内涵。小康村创建工作,使文化大院这一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数量不少、精品不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既使是最漂亮的文化大院也缺乏“文化”的真正内涵,其作用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只是起到了“盆景”作用。用“盆景”一词来定义绝不是否定文化大院建设成果,而是对这一建设任务艰巨性、长期性的理性认识。

怎样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认为,必须顺应发展形势,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政府投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力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应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比例。同时,应将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文化建设。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宣传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加强指导、监督、检查。

其次,注重阵地建设,调整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好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丰富农村电影资源。推动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服务农村的资源总量。

第三,推进体制改革,营造发展环境。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艺术团体、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艺术团体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生存能力和经营效率。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出台有关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文化工作,真正让他们有用武之地,使之创作有基地,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村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第四,依靠社会力量,服务农村文化。坚持送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艺骨干,让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