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仅兼有知识、意志和感情的作用,还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有序状态,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音乐的作用早已为我国古代先哲所认识,并将“游于艺”作为陶冶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之一。近现代的李叔同、蔡元培、傅雷等大师也对此作过鞭辟入里的阐述和有益的成功实践。
《送别》、《在那遥远的地方》、《长征组歌》、《洪湖水,浪打浪》、《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让世界充满爱》、《爱我中华》及《二泉映月》、《春节序曲》、《梁祝》、《赛马》、《良宵》等各个时代的经典歌曲和乐曲,能够表达国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探索自然、崇尚真理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既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又能起到“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作用。歌声传达心声,将一些宏大主题巧妙地转化为优美的歌词、植入动人的旋律中,比千遍万遍的说教,比声嘶力竭的口号不知要强过多少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十送红军》和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等歌曲产生过雷霆万钧的力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等以及一大批优美、健康的校园歌曲传唱大江南北,鼓舞了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热潮、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获得思想启迪、灵魂洗礼和艺术美感。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应对音乐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让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时常聆听“天籁”之音,“神会、心领、意得”,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秉持一颗纯洁、正直、真诚的心,保持一种优雅和高贵的气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抒幽情写壮采,创作出一批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有地域特色、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歌曲。
二、引导大众媒体由快感向美感转移,电台、电视设立专栏并在黄金时间段,学校广播站在上学前或课间,播放为群众公认的经典歌曲和名曲。
三、保证中小学音乐课的正常教学而不被其他课占用,各中小学校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开展学唱“每周一歌”活动,并使之常规化。
四、各省、市、县开展经典歌曲演唱比赛,并动员社区力量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