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冯骥才 > 相关报道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冯骥才:传统文化应借争议“东风”实现大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北京西站北面的铁道大厦院内挂了一圈大红灯笼和“中国结”……铁道大厦在迎来全国政协委员入驻的同时,也正迎接着中国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3月4日是元宵节,其习俗之一就是吃由糯米制成的、象征甜美和团圆的元宵,精明的商家们趁机展开商战。节前的一星期,稻香村、宫颐府等北京传统食品厂的元宵就已热销。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指出,全国几亿人在同一天吃同样的食品,这是“民俗文化力量的体现”。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持不同观点。他说,把传统节日定位在几种商品上,由商家来推动传统节日会使其文化内涵廉价化、片面化。

  近年来类似的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争论越来越多,甚至被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们热议。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因在电视的讲坛上叙述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而走进公众视野。一些人认为她激活了《论语》,一些人则指出她对《论语》如此简化的解说是“对经典的亵渎”,对读者的误导。然而,根据节目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已畅销50余万册,《论语》也随之掀起销售热潮。在“文革”中被批的孔夫子再次赢得千万人的崇敬热潮。全国政协委员盛中国认为,《于丹〈论语〉心得》本是一家之言,这无可厚非,但如何更好地借助现代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更值得深入思考。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表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曾在网上引起一场中医存废的大论争。网上有逾万人签名支持他提出的“鉴于‘不科学性,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对此,中国卫生部认为取消中医是“无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则称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数百位全国中医院院长指出,取消中医的主张“注定要失败”。

  全国政协委员郁钧剑说,相关部门和专家更应该反省:为什么民族的医药学会走到如此地步?中医药如何才能振兴?

  冯骥才说,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因文化大革命而受到致命打击,致使其与“现代生活”疏离太远,这才有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及相关的论争。

  “然而也正是这些争吵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也藉此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升温’和‘复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郑槟儒说。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就在争论中被“唤醒”几次:鞭炮解禁、百座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说,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

  他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

  中国政府保护传统文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

  越来越多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正由此受到国家的特别承认与重视,并将享有特殊的扶持与保护。

  是否为孔子立标准像、是否为春节申遗……争论仍在继续。宋兆麟说:“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还在,它还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温迪)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