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冯骥才 > 相关报道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专访:保护中国五千古村落
 
 


    主持人芬芬与嘉宾冯骥才(右)


    主持人:亲爱的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我们腾讯网两会系列访谈,我是主持人芬芬。现在我们来到了铁道大厦,为大家采访的这一位嘉宾就是我们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老师,您好,冯老师。

    冯骥才:您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今年的提案可以说都是有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尤其是提到了我们中国古村落的保护,应该是建博物馆,保护这种文化,避免它成为“空巢文化”是吗?

    冯骥才:对。

    主持人:这个提案一个主要内容,能不能给我们大家做一个主要的介绍?

    冯骥才:这几年我主要做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而且主要是做田野的普查,我们在做的有几十个项目,全国各地都跑。重点是古村落,为什么说重点是古村落呢?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农村。我们现在600多个城市基本上一些历史街区保存的很少了,有些城市的一些街区基本上是全部荡然无存了。我们现在还剩下的,仅存的,那种千姿万态的那些村落,每一天都会有一些村落消亡。比如说我们现在目前有两千多个县,三万多个乡镇,五、六十万个行政村,但是不是所有行政村都是古村落。古村落我们指的就是它是历史很悠久,遗产,就是说历史形态保持的比较完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主持人:这样的村落在中国大约有多少个?

    冯骥才:另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的比较丰厚,根据我们现在普查的情况,可能是在五千个左右。

    主持人:有五千个左右。受到保护的有多少个?

    冯骥才:恐怕也有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基本上按照旅游点保护下来了,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完完全全按照文化的角度。苗族的村寨有那么一两个,是中国和挪威一块合作的两个村落,这两个村落是完全人类学和文化学角度保护下来的。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些所谓保护下来的,实际跟旅游开发联系在一起了。因为旅游开发它不会被拆掉,当然这也是一种方式。可是旅游开发也对古村落有另外一种冲击,待会儿我再讲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关注这个古村落,因为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国家千姿万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我们文化的根在哪儿?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基本上都在村落里面,少数民族的遗产基本上都在村落里面。如果我们古村落没有了,首先一个问题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了。而少数民族又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一旦古村落没有了的话,我认为少数民族实际上也不存在了。

    主持人:就是他们的文化已经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了?

    冯骥才:对。他们的文化特色没有了,他们也不用自己的语言,也不穿自己的服装,也没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没有了,他跟我们一样了,那民族也就消失了,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保护我们的古村落是非常严峻的。另外我们中华民族是从农耕社会过来的,我们深深的历史不是在城市里,而是在农村里面。我们很多村落几乎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村落现在并不被我们重视,我们主要的目光都盯着现在目前比较现代化的这些……

    主持人: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这些?

    冯骥才:不是,我们比较注重城市,我们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了中国最豪华的、最繁华的一些城市,这样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村落就遇见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这些年比较注意对古村落的调查,但是我在调查里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刚才你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看上去它的形态不错,挺好的。可是你真正如果要是到了村落里面去,你在街道上走仍然感觉很好。

    主持人: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风潮了?

    冯骥才:表面上看古建筑很好,可是你进到老百姓家里面去,实际上家里面没有任何历史的内涵。

    主持人:而且当地的居民他可能也已经忘记了这种文化的涵义了?

    冯骥才:关键是他屋子里,比如说所有的家具全换成现代了,他屋子里没有任何历史的细节,他跟欧洲不一样。我们到了欧洲去,首先欧洲他很尊重历史,他有历史情怀,另外他有文化情怀,他把值得纪念的历史的见证东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把老祖奶奶的椅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我们一般来讲是把冰箱和电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他们是把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个我们且不去管它。这是怎么形成的东西,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国人缺乏历史的情怀,这种文化的情怀。

    主持人:大家还是不够重视?

    冯骥才:我觉得他不是不重视,他没有那种情怀,如果你有那种情怀的话一定重视它。比如你搬家时候,到底是电视机重要还是老组奶奶的椅子重要呢?如果你跟祖奶奶感情很深,有很多难忘的,就比电视重要,我觉得关键是情怀,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他跟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的革命,不断的一次一次,人为的,很粗暴的对我们文化的扬弃,包括文化大革命,对历史的这种荡然很有关系,使我们的公众一般对我们自己的这些东西视为旧文化,旧思想的一个载体。所以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要破四旧的,这些东西应该绕出去了,文化大革命那些老的陶瓷瓶要砸碎了的,有些房子上的很精美的砖刻要拿榔头敲下来了,有些现在我们看,砖块还保留下来的,是当地老百姓有的人认为很珍贵的,就拿白灰抹上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二十年来我们古董热,我们的古董市场热,80年代以来遍布全国各地古董市场兴起,这也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就是对我们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文化价值的时候,我们先认识到它商业价值了,先认为它是可以换钱的东西。这样老百姓认为是过失的,而且按照半个世纪以来的观念,其实旧的东西,应该扬弃的现在可以换钱是好事,当然他要换钱。还有一方面,大量的古董贩子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走街串户,从这些家里面把这些东西买出来,使得我们这些村落,这些村落里面老百姓的住户每一个家,哪怕这个家是很有历史的家,他就像一本一本书一样,只剩下书皮和书名,没有里面的内容。

    主持人:内容就已经完全被人拿走了?

    冯骥才:如果内容没有的话,实际上历史的生命就没有了,就是历史不被见证了。你说这个房子是明代,他你怎么证明是明代的呢?我们的建筑可以证明是明代的,可是您进去里面所有的东西,它都不能证明是明代的,当然见证不止是见证年代,还有见证这个村庄本身独特的历史。就像我们每个人,能够见证我们从小长到今天是我们的一些老照片,童年的照片,妈妈带着我们,我们上学时候的照片或者我们考上大学,或者我们毕业以后,我们戴上学位的那些照片,这些照片见证我们的历史,就是历史的见证没有了,所以历史变得空虚了。所以我们到了这些古村落里。包括红村西地,像乌镇这些地方很悲哀,我进去以后觉得很空洞,只有一层皮,里面没有东西,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非常深厚的,非常博大的那个文化遗产变的很空虚了。

    主持人:您谈到对于一些古村落的保护,刚刚也说到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他们通过一些旅游开发,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您这种方式我们通过建立一些博物馆,然后使它们的文化的内容能够延续下来,保留下来。那有没有考虑到对于当地民众的一个利益。比如说当地民众,他们可能更多的希望自己现在生活好了,能够跟外面多学一些。比如像城市的生活方式,而我们通过人为的方式,把他们的意识或者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约束在一种形态里面,会不会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些缺失公平?

    冯骥才:我觉得不是约束,这是选择。如果我们到了欧洲,我们到了一些特别发达的国家里,包括到日本,我们到他们的村落里面,他们从来不认为历史对他们是约束,因为历史对他们是荣誉,是他们情感的所在。你比如说我们到了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故居就在那里,我们不认为莫扎特的故居对萨尔斯堡人是一个约束,特不影响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照样可以用手机,我们可以上网,是不是?它怎么会影响我们现代的生活呢。但是它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骄傲,是我们这方土地里面创造的精华,它不应该是我们的约束。那么我们所有的城市难道只有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美国大片才是现代的吗?是不是,我想标志一个民族和标志我们的人民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尊重历史。

    主持人:尊重历史基础上然后才可以谈?

    冯骥才:对,你只有进入现代你才尊重历史,你如果不进入现代的话,你不认为那段时候是历史。就跟一个人一样,比如说一个人成年了,你要说我小时候尿炕,我就哈哈的一笑,因为我现在不会再尿炕了,是不是?可是如果我要是中学生,你说我小时候尿炕,我可能还红脸,因为我跟那个生活还没有离开,还没有完全跟我的孩童时代完全脱离。比如现在我这个年龄,你说我小时候尿炕,我当然觉得我很好玩,是不是?你只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你才把过去的时代视作历史。

    另外一个,我们建一个博物馆,不是约束人们,是帮助人们记忆,就是记住这块土地人们曾经怎么生活。就想起了一件事,就是在90年代的时候我在奥地利的阿尔比斯山地区,看当地的一个女孩子跳他们阿尔比斯山的舞蹈,她们跳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