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周洪宇 > 提案、议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周洪宇:“关于振兴中部教育、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中部教育在中部崛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崛起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举措,中部各省也迅速采取了相应重大措施,中部崛起已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中部要崛起,教育要先行。中部教育在中部崛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所指的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六省所组成的位于中国中部的区域。截止2005年底,有总人口3.5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92%。农村人口高达2.23亿,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0%[1]。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史上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封建时代,中部地区曾是群雄逐鹿的主战场。今天,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中部教育现代化是中部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制约着中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制约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制约着中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制约着中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制约着中部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中部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带,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代以来,山西教育曾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如1902年5月8日开办的山西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省立大学,与国立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后为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民国期间,阎锡山主政多年,厉行义务教育,使得山西教育后来者居上。从1918年起,山西义务教育便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20世纪20、30年代,山西省成为社会稳定,教育发达的“模范省”。


    河南省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漫漫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民国初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培养了冯友兰、范文澜、嵇文甫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大师级人物。


    三湘四水的湖南,奇山秀水,孕育出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湖南人特有的性格。近100多年来,青史留名的湖南人灿若星辰。“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贴在岳麓书院门口的这副对联,可以说写尽了湖南人的地位。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由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人称“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江西自古以来素有“物华天宝”之美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唐宋八大家中江西占了三家: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特别是朱熹曾任山长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对中国教育影响巨大。白鹿洞书院所开创的自由讲学、相互切磋、质疑问难的优良传统,值得今天中国的每一所大学认真学习和继承发扬,是现代大学办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安徽是古微州文化的发源地。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歙县、绩溪、休宁至今仍保留着微州文化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统。徽商是中国历史一支重要的商业力量,徽商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因而,自古徽商中儒商多。安徽不仅文化发达,而且重视教育,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陈独秀、胡适、陶行知、詹天佑等等。


    湖北省是以浪漫瑰丽著称于世的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新产业、新军事、新教育的发源地。张之洞督鄂近20年,建工厂,练新军,兴学堂,派游学,设学会,开书局,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张之洞所创办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蒙养园等,奠定了湖北现代教育的基础。武汉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中理工大学系解放后由武汉大学工学院、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有关院系合并组成,其发展速度惊人,被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


    中部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古代教育灿烂于此、中国近代教育发源于此、中国现代教育雄强于此。少了中部教育这一重要篇章。中国教育发展史将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教育史。


    中部教育规模庞大,体系完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底,中部地区共有小学校12.2万所,有小学在校生3154.39万人,约占全国的29.04%,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均高于99%,高于或接近99.15%的全国平均水平;共有初中学校近2万所,有初中在校生1922.59万人,约占全国的30.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高于94%,毛入学率高于或接近全国95%的平均水平;有普通高中(含完中)4356所,有高中在校生722.88万人,约占全国的30%;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75所,在校生达485.8万人,约占全国的29.95%。高中阶段在校生普职比达到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2.7%,其中山西省达63.73%,江西省达60.4%,湖北省达54.7%,河南省为48.3%。有普通高校467所,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26.17万人,约占全国的27.29%;在学研究生达18.26万人,约占全国的18.66%。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98所,在校学生100.87万人,约占全国的23.13%。2005年,湖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4.9%,山西省为22%、江西省为20.43%、河南省为17.02%,接近或超过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21%。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人口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教育规模约占全国教育总规模的近三分之一,可谓三分天下,鼎足而立。[2]


    中部教育基础雄厚,质量甚高。中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如作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教改成果的结晶,湖南培育了享誉全国的素质教育之花———汩罗经验,深刻地影响了全国基础教育,成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江西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新余市在促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受到全国关注。2005年,该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已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34.78% [3]。安徽省铜陵市推行基础教育均衡化,在取缔择校,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和谐教育”、武昌区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以及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素质教育学分制”等,均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至于由黄冈中学而带来的“黄冈现象”,更是遐迩闻名,无需多言。


二、中部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东部和西部教育比较,中部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差距:


    一是城乡发展差距太大。


    由于中部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投向了高等教育和城市,造成城乡教育差距巨大。以河南省为例,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生平均值是601元、小学为4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428元;生均公用经费城市初中平均90-120元、小学为60-100元,而农村为初中80元、小学50元[4]。“十五”前期,湖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三分之一,相差悬殊[5]。在办学条件方面,无论在教学场地、校舍建设方面,还是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中部农村学校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据2005年8月8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在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经常会让人眼前一亮;在西部,刚落成的高标准校舍、崭新的教学设备,让人随处可以感受到条件改善后师生们的喜悦。而在中部农村,当年“普九”建设的校舍,经过近十年的风吹雨打已有些破旧,校长们却仍在为当年欠下的债务而烦恼;缺失、破损的教学仪器得不到及时补充,紧张的公用经费让老师们为一支粉笔精打细算。


    二是区域之间差距不小。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