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7年两会专题 > 热点人物 > 周洪宇 > 提案、议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周洪宇: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尽早达到GDP的4%的建议
 
 


    2006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唯一的数字性指标是“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事实上,对于4%的数字,国人并不陌生,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2000年达到4%”。但十几年来,在实际执行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NP/GDP的比例始终没有达到4%,历史上该比例最高点是2002年占GDP的3.41%,离4%仍有一定距离。这与我国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的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应尽早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是个什么概念呢?国际上,通常把一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GNP的比重作为衡量该国教育投资水平的指标,是由国家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决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教育方面的开支,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上的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包括家庭教育支出)。由于历史和国情,我国目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还包含尚未纳入预算管理但仍属于预算资金的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支出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用于教育的支出等项。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尽早达到占GDP4%的必要性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尽早达到4%,这是由其重要性、必要性、国际普遍性和现实紧迫性等因素决定的。


    第一, 是维护政府承诺的严肃性的需要


    为什么要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作为重要目标呢(以下简称4%目标)?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该目标的制定过程。


    1988年,为研制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原国家教委成立了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受国务院的委托,该小组下设的“教育经费研讨小组”根据当时及今后一个时期支撑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需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把公共教育支出(相当于我国的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的惯例,考虑到世界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到4%的状况及90年代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接近3%的实际,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应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的建议。在1992年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全体会议上,都先后讨论并批准这一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表述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此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法规和政策都反复强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按期实现占GNP4%的目标。然而,到2000年,4%目标的达标期,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不仅没有达到4%,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4%目标的实现时间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非但没有逐年提高反而每况愈下。如今,离再次顺延的达标时间也将过去两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没有达标的迹象,还在“逐步”实现过程之中。


    可见,4%的目标已成为政府的教育行动纲领,并上升为国家法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国家层面的庄严承诺。如果这一承诺长期得不到兑现,或者将兑现的时间一拖再拖,那就是政府不诚信的行为;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政府“集体违法”行为。在当前信息不对称、社会诚信监督和惩诫系统尚未形成的社会,树立政府诚信形象尤为重要。因此,实现4%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而且还是关系到政府形象和诚信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4%的目标已不是可不可以实现或者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应当实现、必须实现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此,国家必须尽早兑现这一承诺,达到4%的目标,这是维护政府承诺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赢得良好国际声誉的需要。


    第二,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伴随经济持续28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投入水平和实际需求来看,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根源。


    2000年是法定的4%目标的达标期,但当年全国中小学事业经费拨款尚不足以支付教职工工资,缺口达141亿元,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公用经费缺口256亿元。从1997年到2000年,普通高校三年来净增在校生规模380万人,按应投入标准计算,应达1600亿元以上,但三年的实际投入总额仅为800亿元,缺口近半。义务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投入的重点,但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比例长期偏小。2001年,义务教育财政性投入占77.23%,预算内拨款占63.3%,而OECD国家1998年对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初等、中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平均比例已达90.9%。


    由于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许多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对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购教具、墨水、资本、粉笔等资金不足的占32.5%,样本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49.5%,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70.3%,购教具、墨水、资本、粉笔等资金不足的占35%。中小学危房问题依然严重。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校舍的危房率分别达到7.2%和5.1%,西部学校高达10%以上。由于可用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现象相当普遍。2001年全国初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占初中班额班额总数的21.3%,超大班在读生约1619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户的1/4,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尤为明显,鄂、豫、赣、皖等省的超大班额比例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1个百分点。超大班额使学生上课十分拥挤,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国家先后实行了“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这些政策对减轻学生家长负担,效果明显,但对学校而言,办学经费不足的窘境并未因此得到任何改善;相反,由于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乱收费的口子,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又没有相应的增加,使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更为紧张。一些中小学为节省开支甚至不再向学生提供学校必备的课桌椅,而改由学生自己负担。农村教育仍然在低水平上徘徊。许多学校消防、卫生等设施不达标,存在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低,边远地区现代化教学设施几乎空白。


    在高校,由于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和高校连年扩招,教育经费缺口增大,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的生均经费和生均办学条件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下降。学校住宿拥挤,教师短缺,教学、科研、生活设施严重不足,采用100人以上大班上课习以为常。2001年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地方高校的生均教学仪器值低于全国标准,最高与最低相差3.5倍以上。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食堂等办学场所和设施都处于超饱和、超负荷运行状态,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正常需求。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投入不平衡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省际间的普通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不断加大,2000年分别为0.53、0.52,最高省区与最低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相差5倍、9倍、6倍以上,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竟相差17倍。到2005年,东、中、西部义务教育投入差距仍然很大。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1840元,1131元,109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226元,1196元,1208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47元,127元,14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354元,166元,210元。义务教育城乡差异也十分显著,2005年,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支出城乡倍率分别为1.4,1.7;初中生这两项的城乡倍率分别为1.4,1.6。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差距仍然巨大。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如2001年全国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为2614元,而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不足500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由于生均财政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及教育公平。


    因此,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尽早实现4%的目标,这是解决办学困难,确保教育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