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左一)、刘艳琼(左二)、志愿者宋霞(右二)与嘉宾主持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做客新浪网。
3月4日16时,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Blog)、刘艳琼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年级学生、志愿者宋霞做客新浪网《两会系列访谈》,就农民工子弟就学、教育公平等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欢迎收看由新浪网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组织的嘉宾访谈,今天请到的嘉宾是我们的人大代表周洪宇和刘艳琼,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年级的宋霞做客新浪,就农民工子女去哪儿上学的问题和网友进行交流。
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两位代表,这几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媒体也报道了很多打工子弟学校的条件非常简陋,这几年来情况相对好了一点,各地的教委纷纷放开了政策,允许农民工子弟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读书,给他们和城市学生同等待遇,大概一年多了,但是今天的实际情况解决得怎么样了?
今天想请两位代表先听一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宋霞同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协会的会员,“农民之子”大约十年前开始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同时对打工子弟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他们曾经对海淀区的30多所公立学校进行调查,看看海淀在取缔了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允许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读书以后,情况怎么样,让她给你们介绍一下情况。
宋霞:其实今天有这个机会坐在这边讲这个问题,就表示社会更多的关注流动儿童的问题,把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分享,我也觉得这可能是对他们教育状况改善有利的一件事情,就把我们一直以来跟访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可以从一个小女孩儿求学的故事来给大家开始说这个事情,这个小女孩儿叫平平,她今年读五年级,老家是河北的,她出生在北京,出生之后一直在北京海淀一个打工子弟学校读书,我们是8月17号第一次见到她,跟她的谈话是从闲聊开始的。小平平和她妈妈的评价都不是很高,说学校主要的师资有很多问题,一个是老师流动性特别大,三天两头换老师,一个老师会兼任班上很多课程,当我们问到他知不知道7月中旬左右海淀教委发出的通知,说取消打工子弟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进公立学校时,小平平和妈妈都显出一脸茫然,不知道这个事情。我们就跟他讲了我们教委的政策和相应一系列的规定,他们怎么样可以进公立学校,当时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说孩子们可以进公立学校是一件好事情,妈妈最初的反应是高兴。
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和小平平一起经历了帮小平平求学的路,妈妈最初的高兴消失了,最后小平平还是没有进入公立学校。我们第一次见到小平平和她妈妈是8月17号,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这个政策,8月18号的时候她到周围一个公立学校去询问这个接受流动儿童的情况。当时学校只有一个值班的老师,这个老师跟他说:“特别具体的情况我们也不是很知道,你等过几天再来看。”
第二天她又去了,这时候有一个老师,老师说你要办什么证,等8月末再来报名,小平平妈妈问:“8月末就一定能报名吗?”老师说:“不一定,等到时候看吧,看接收的人数能不能容纳下,那时候才能定下来你能不能报名。”
小平平妈妈回家很忐忑,因为学校没有给一个准确的答复说8月底就能进入这个公立学校里,但是还是去办了五证,办房屋租赁证,他们租的房子属于房东没有正规的租赁合同的,各种各样的证明很难办到,另外那个告知书应该是由打工子弟学校发给家长的,但是他们也没有拿到,8月20号的时候他们去学校索要告知书,索要的时候他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学校的校长是不太情愿给告知书给他,但是最后告知书还是拿到手的。
这个期间因为学校方没有给准确的答复,而且他们感觉到似乎那个学校是不会关的,因为家长完全不知道这个信息,他就给教委打了电话,他开始也是查114查到北京市教委的电话,北京市教委请他拨到海淀区教委,他跟我说海淀区教委电话有时候会占线,也打通过,教委当时好像跟他说25号的时候打学区电话,学区会直接负责安排流动儿童去上学,小平平妈妈到25号的时候打学区电话,结果没人接听,再反过来拨打海淀教委电话,也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复,就是说可能学校不关了或者怎么着了。小平平妈妈两方面,一方面公立学校没有肯定的答复,另一方面,从教委这边也是有时候有些含糊的答复,不确定,打工子弟学校也说我们不关,孩子在这儿怎么能关呢?各方信息很复杂,他妈妈最后犹豫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把学费交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他公立学校觉得从周围的人了解到,进公立学校很难,也没有信心等到9月初,9月初因为打工子弟学校已经开学了,他怕小平平公立学校上不去,再去打工子弟学校会落课,最后还是把他送到先前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这个信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主持人:这些学校中的学生进入公立学校的比例大吗?
宋霞:这个要分学校的情况,打工子弟学校主要有两种类型。
主持人:大不大,这个比例?
宋霞:我个人来看,整体来看不是很大。
主持人:一个学校能有几个人进公立?
宋霞:有的学校可能会有,就刚刚小平平这个学校大概有30多个,而另外有的学校,就是这个学校真的关门的话会有一、两百个孩子进去公立学校。
主持人:在你们调查过程当中,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不能够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呢?
宋霞:这个原因我们有稍微做一下分析,咱们来想如果这个孩子可以顺利进到公立学校,第一步,家长要知道这个政策;第二步他要办五证,办各种证件,然后就找公立学校,很简单,听起来,但实际上这三步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比如第一步家长的知情权,另外家长如果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系统的回答给他,所以这个家长的知情权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另外办五证也非常困难,而且有些地方除了五证还要加一些其他的证件,要求很多证件才能加上去。另外公立学校接收这块,一方面,有的公立学校没有人专门接待家长,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办,甚至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公立学校甚至会向家长,要求家长以社会捐助资金为由交数额不等的费用,或者有的直接要求赞助办公用品,这种情况都有存在。另外就是家长如果有一个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的话这些问题会很好解决。
主持人:听着好像公立学校不是特别愿意接收打工子弟学生,刘代表是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您怎么看?
刘艳琼:怎么说呢?她刚刚说的情况主要是北京的情况,其实在我们那个地方可能相对这种情况没有这么凸显,也就是说打工子弟可能相对没有北京的聚集量这么大,但是就刚刚她说的那些事,我觉得一方面在考虑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时候,大家也要反过来考虑公立学校在收这个孩子的时候,实际上他有他的困难。第一个,现在虽然说计划生育了,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但是各个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实际上现在学校的成班额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少,或者那么合理,就是城市的学校,特别像我们中小城市吧,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公立学校本身的成班额,在相当程度上,特别是一些名校,在群众心目中比较有名气的学校,他的成班额一直居高不下,周边中小一点的学校它的成班额也是维持在略超于各个省给的标准。如果他打开口子把农民工的孩子承接过来的话,那么对于本身在学生范围内的孩子来说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老师,虽然师范扩招,但师资的情况并不如大家想的那么宽裕。那么班额增加不算,老师的配给也够不上。
比如在我们那个地方,随着城市的改造,我们那个城市有些南迁,我们就把两所相对生源略少的学校就作为农民工子弟特例的学校,进入他这两个学校的渠道就比较畅通,孩子可以很畅通的进入这两个学校。如果孩子住的比较远,到其他公立学校去读书的话,只要其他公立学校能接收得下来。现在我们基本上解决的都比较好,但是我觉得还是互相应该保持一种理解。
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如果在你的生源不是那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我觉得应该敞开自己的校门,欢迎他们的到来,因为他们同样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下一代。同样,他们的父母也在为这个城市做着自己的贡献。我觉得反过来说,对于这些农民工子弟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也应该理解这个城市各个公办学校的难处,第一个,本身咱们国家办教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个,多少还有一些当他进入到这个学校以后,我觉得他本身农民工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在配合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自己的一个提炼。这样的话,城市的这些公办学校才会更加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以免有一些本来在这个公办学校读书的这些孩子的家长发生一些顾虑,是不是他们进来以后,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习惯,或者不太好的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以至于影响学校来接收农民工的子女就读,我觉得这应该还是保持一个理解的状况。
我觉得政府就应该做好这个调剂工作,怎么把这两个切入点抓好,这样的话既能使农民工安心下来,为这个城市继续服务,同时也让公办学校不要两头不着调,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事更好。我刚才听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以后我觉得感触很深。
主持人:但是湖北的问题,尤其是武汉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严重吧?
周洪宇:武汉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武汉总的人口是870多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在16万左右,情况不等,比较多,武汉市对这一块工作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98年以前公办学校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基本上是没有考虑的,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