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事由:
2004年、2005年,我连续两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2006年,又提出了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有关部门给我的答复仍然是认为“不再设立什么节了”。但是,“航海节”和“文化遗产保护日”还是在此期间出台了。
连续三年提交关于读书的提案,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大事情。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是美丽的城市。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设立“国家阅读节”是非常必要的。
一、拯救国民阅读现状的需要
2006年4月21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4.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但本次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总体调查样本中有藏书的家庭比例为53.6%。进一步的交互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家庭的藏书比例远高于农业户籍家庭,城镇居民家庭中有藏书的比例为72.2%,而农村家庭中有藏书的比例只有44.7%。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以城乡户籍划分,2005年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有56.9%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调查表明,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从2006年的调查数据看,国民阅读状况越来越令人忧虑,因此我们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将对引导社会舆论和国民重视阅读,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读书传统的民族,“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千百年来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许多读书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也成为历代传颂的苦读勤学的佳话。正是这种读书之风才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成为世界文明中未曾间断、完整传承的文明。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在利欲物欲驱动下,变得浮躁,古典的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存。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设立“国家阅读节”,旨在通过弘扬中华民族读书的优良传统,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