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到来,有必要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为此建议:
1、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快、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改善投入结构,完善运作机制,提高投入效益。财政投入主要以文化项目为依据,在安排农村建设资金的预算中明确文化建设的支出比例,并对决算中的文化建设实际投入情况给予分析和评价。
2、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从政策、措施上给以切实保障。在加强中央、省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的文化意识、文化理论和文化管理水平,明确县、乡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等责任。
3、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发挥农村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的作用,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
4、挖掘和传承积淀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使之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建设传统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
5、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吸引多元资金用于生产符合农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培养、引导、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鉴赏品位,扩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
6、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一是要面向全体农民,特别是要重视面向被称为“3861部队”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二是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知识、能力、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三是要注意“两个结合”。注意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注意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结合。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满足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