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命脉,流域水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35%,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9%,养育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54%。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从整体上考虑流域产业的规划布局,沿江各省市纷纷将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设置在长江两岸,而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却相对滞后,导致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逐年加剧,流域生态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沿岸人民的饮水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民进中央于2006年7月~2007年2月期间,组织长江干流沿岸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8个省市民进地方组织,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联合考察和调研,完成了《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与保障调研报告》。从初步的考察和调研结果来看,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已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
(1)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据统计,2005年长江流域污水总排放量为218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524.5亿吨)的41.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43.1亿吨)的37%;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28亿吨,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81.4亿吨)的45.5%。
(2)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2005年长江流域工业废水治理达标率为94%,但企业废水直排、偷排率高达90%,屡禁不止;流域虽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80多座,但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8%。
(3)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2005年长江流域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7.4%,干流城市岸边污染带达560公里。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等,在部分江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标现象非常严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其生态和健康风险尚不能确切评估。
(4)流域产业布局不合理,水污染事故频发。目前长江流域沿江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上海、武汉、攀枝花、马鞍山、重庆),七大炼油厂(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荆门、武汉),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地的石油化工基地。据统计,中国2万多家石化企业中有1万家分布在长江流域。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使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压力和污染风险日益增大。2004年以来,长江流域相继发生了四川沱江氨氮污染事件、湖南湘江镉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
(5)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非常薄弱,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各省市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省级专项预警应急预案尚处于编制阶段,无一出台,而应急监测监控体系的构建、风险控制和应急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重特大事故的高发期。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我国共发生130多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平均每两至三天发生一起。从水污染事故的成因来看,大量重化工企业的沿江布局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令人忧虑的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仍将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中都有新增、扩建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项目的计划,而且这些项目大都沿江布局。如上海市将精品钢铁基地、化学工业区等沿长江入海口布局并紧邻黄埔江;江苏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安徽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对江铃、昌河、洪都和江铜等知名重化工企业进行扩建;湖南省将继续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支柱产业;湖北省将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四川省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产业规划中仍以重化工业为主。不难想象,如果沿江各省市均按已经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相关产业,那么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非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隐患。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市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基础,统一制定流域“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等。
(2)建立综合决策机制,逐步理顺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统一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