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专门设置有史官,主持编写前朝史和当代史的工作。特别是从唐代以后,历朝中央政府都专门设置有国史馆,负责这项重要的工作。到了21世纪的今天,编写前代的历史仍然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一直没有成立国史馆这一重要的修史机构,使编修清史、民国史,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工作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状态,而没有成为正式的国家行为。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组建国史馆,把编修清史、民国史和当代中国史的活动从学术研究转变为政府行为。
现在正在进行的清史编写工作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第一,参加编写工作的人员数量庞杂,人员之间的学术素质相差太大。第二,参加编写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兼职科研人员和教师,专职且不一定做得好这项工作,兼职就更无法保证其编写的质量。第三,在这支庞大的编写队伍中,有些人以前根本就不是专门搞清史研究的专家,由这些人编写出来的清史,常常会出现一些学术垃圾,甚至造成学术腐败。编写历史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责任重大。要想很好的解决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成立国史馆,履行政府的修史工作。
对于国史馆的组建,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进入国史馆的专家(编修人员)必须是研究清史、民国史和当代中国史的权威专家。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资格审查,获得资格者才能够有权利参加国史的撰写工作。
2、专家必须从全国的学术界选拔出来,不必限制在社科院系统或是高校系统。每个专家都应该有明确的学术专长,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3、专家必须专尽其修史的责任,不允许在社会上从事其他兼职工作,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来完成编修国史的工作。
4、专家的年龄应在40~55岁之间,最高不应超过60岁。因为修史工作是一项较长期的重要学术工程,年龄太大工作未完就该退休了,而年龄太小学术经验积累又不够。
5、国家必须为国史馆提供完备的修史环境和必要的资料。如果有可能,配备一些素质较高的资料员,为专家们服务。
6、国史馆的专家人数要酌情而定。人数太少影响编写进度,人数太多则管理杂乱无章,文章笔法差异过大,影响编写质量。
7、对于60岁以上的学术权威,可以作为国史馆的学术顾问,为撰写完成的稿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把好关。
8、史书不设主编、副主编、分卷主编等职衔,统一标明国史编委会,以表示其成果为国家行为,而不是个人的学术行为。但是,具体的篇目之下,要注明撰稿人,以明确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