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8教师节专题 > 师德大家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教育的软肋
 
 


    一直以来,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总有想说些什么的冲动,我们今天的教育,值得评说的地方也确实很多。

    一、有关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自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至今已历经15个年头,关于素质教育中央共出台了7个文件,国家和教育部领导人也多次发表有关素质教育的讲话,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这些都显示政府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经过15年的改革与实践,事实果真如我们所期待的吗?

    至少是我个人认为事实与所期待的有很大差距。

    l、减负问题。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负担是否减轻是衡量素质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情景一:女儿小升初那年,每天作业昏天黑地,永远有写不完的作业,一天,女儿说:“妈妈,我怀念‘非典’!”我当时吓了一跳,怎么会怀念“非典”?女儿进一步解释说:“‘非典’的时候,不用上那么多的课,既没有那么多作业,也没那么多考试,每天回来可以跟妈妈一起打球,练琴的时间也有,还能看自己喜欢的书,多好!”听了女儿的话,我感慨很多,说真话,我也怀念那段时间,我读大量课外书包括国内外名著差不多就是在女儿这个年龄,当年读的书一生都受益。女儿不是个厌学的孩子,也不是很喜欢运动,是个喜欢安静读书的孩子,都说出这样的话,可想我们的教育剥夺了孩子太多的童年快乐,太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了……但我作为家长只能避重就轻给孩子讲“不能说怀念‘非典’,‘非典’作为一种疫情,如果真的来临,那对国家是灾难,应感谢我们的国家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没有使疫情蔓延和扩散,否则国家将遭受重大损失,我们作为公民,应爱国……”

    我讲到这里时,忽然感觉我的说教非常苍白无力,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还教会孩子什么?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真正的教育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从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以人为本”以来,我第一次看到将“以人为本”用到教育上来,尽管这个“以人为本”没有明确指明其针对性,我还是感到一丝欣慰,至少“以人为本”在向教育渗透,离实现以学生为本走近了一步,可以看到曙光,真希望这段历程不会太长,让孩子的童年不仅仅是作业和考试。

    2、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讲:“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关于教师素质我想谈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应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储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师不应是一桶水的量,而应是生生不息奔腾的河流,这其中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生生不息:是说我们的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要有追求新知,求新索异的精神,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层意思是数量,应是奔腾的河,我们的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仅有一桶水的量是远远不够的;两层意思中都包含着激情与热情,要充满爱心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有的人文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力量,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其人文素养由谁来规范,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如何落到实处,令人担忧。

    情景二:语文课上,老师将“纨绔”的“纨”写错,语文老师是班主任,由于女儿经常在课上给老师纠错、提意见,造成老师对孩子相当反感,虽然女儿各门功课都第一,但却得不到认可,班干部、“三好学生”虽然同学选举通过,但得不到老师的通过,老师一票否决。孩子一度情绪低落,我开导孩子:“考虑过提意见的方式是否可以变通,另外,应该逐渐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后走上社会遇到的困难会更多,要有适应挫折的能力。”有了这些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女儿上中学后一直心情愉快,并且年年都是区级“三好学生”……我能给孩子做工作,而我们教师的素质由谁来监督,业务水平由谁来规范?

    3、学生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校不许追跑打斗,必须穿校服,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扼杀孩子的天性;赶上放大假,每科教师都按大假的天数留作业,比着留,其结果是孩子惊呼:“我们不要大假,大假对于我们简直是酷刑!”孩子有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所以孩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老师认为听话学习好的,另一类是消极抵抗的,反正也写不完,干脆不写。黄金周虽然刚刚取消,但是我们从未利用黄金周带孩子出去玩过,我希望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去鲁迅、王羲之的故乡看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回来再学鲁迅的文章便能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那个年代;看兰亭,了解王羲之的所谓“曲水流觞”。我们的黄金周全部贡献给了应试教育的作业。

    情景三:放大假,有些孩子出门旅游、逛街,有些孩子昏天黑地的拼命写作业(坦率地将,有些作业留的毫无意义),造成多么喜欢读书的孩子都厌学。有些孩子从上了中学开始讲究穿戴,讲究头型,讲究脚下的那双球鞋,剪个头要上百元,一双球鞋要上千元,孩子们说,天天穿校服,能讲究的只有脚下的那双鞋了……

    我们的孩子现在正在长身体的年龄,长期穿着松紧带的宽松的大运动服,对腰身毫无束缚,加上由于过重课业负担而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使多余的脂肪恣意横长,形成多数孩子粗腰、粗腿、大肚子,使花样年华的孩子们没有花样优美、健硕的款款身姿。

    我常想,能不能给孩子们设计两套校服,一套正常的礼服,一套运动服,每个学校都可以将自己的校服设计得独具特点,让孩子们爱穿且以自己的校服为美,以致于由于喜欢校服而努力要考上那个学校。

    4、体制。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现在的教育结构是五四制六三管理,小学6年,5年小学,第6年的学习内容完全是初中内容,我们的教师就不相适应,一方面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知识内容,常常是现趸现卖,非常影响教学质量,影响与中学的衔接问题,时间长了会留下很多教学隐患;另一方面,孩子们面临小升初,这小学的最后一年非常关键,教学内容的保障与否至关重要,岂可儿戏。

    二、有关德育问题

    今天,面对信息化时代,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除了人生经验的不同,在世界观、知识面、人格、心理等各方面学生都不一定比教师逊色,学生与教师已经真正做到或接近对等,它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我认为,推动德育工作进程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信息化动力。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学习的方式是教师的教,也因此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信息化时代,打破了教师地位至高无上的神话,学习的途径呈多元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相比较教师,对于信息时代的变化更敏感,甚至有些知识学生知道教师却不一定知道,很多方面呈现教学相长,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权威。

    情景四:在电脑问题上,我参加了有关的培训,上研究生时开两门计算机课,但我遇到的有关电脑问题在女儿那里总会很容易地解决,女儿在学校学的内容肯定没有我学的多,但用起来就是不如女儿。过去有关音乐知识都是我们给女儿讲,由于2003年“非典”,一段时间女儿有时间,学了不少音乐方面的东西,现在,都是女儿给我讲,无论音乐理论还是名曲,女儿都能给我推荐好的曲子,并且附带该曲目相关的背景知识,使我有耳福听到了解到更多的乐曲,包括现代流行乐手等等。家长也早已不是权威。

    2、价值观的重建。改革开放以后,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勤俭节约不再被强调、谦虚谨慎不再被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考试排名次不再公开,取而代之的是考试考场排座次,孩子们通过自己所在的考场决定彼此成绩的优劣,代之以张扬个性,完全没有谦虚谨慎,过去我们选班干部、“三好学生”从来不选自己,现在的孩子们遵循的法则是第一个选自己,传统的教育受到挑战。

    3、德育的存在方式。当德育蜕化为一种简单的说教时,德育就完全失去效果。过去我们注重家教,注重学校教育,无非是一种言行的熏陶、渗透和感染。一位教师在教室要求学生吃饭不许说话,而学生看到老师在办公室边吃边聊,间有大笑声,吃饭不许说话的规范要求就只能是空谈,其实我们的很多德育工作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2000年,我去云南,在昆明,只要是路口,行人都自觉等红绿灯,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没有车就闯红灯。一次我的同事因肚子痛急于上厕所,过马路就是我们住的酒店,我们看左右无车就跑了过去,结果是所有的人都侧目看我们,因此有效的德育是在一种氛围中实现的。

    三、有关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现状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相适应。新课改课本出来了,而我们的教师没有针对新课改进行培训,因而出现专业理论、专业理念及专业态度都没有跟上,课堂上出现很多问题,新课本到手没有认真钻研,仅凭教师手册一以贯之,是远远不够的。

    情景五:语文课让学生做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大致是一名军人到街上修理一只皮鞋,那个皮鞋匠无论风雨每天都在原地等这名军人来取皮鞋,很久以后,另一名军人来到鞋匠前给鞋匠送修鞋的钱,走的时候鞋匠让军人将鞋拿走,军人说:不用了,他已?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