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琴和刘葆元送文化下乡
 参加民进活动
近年来,扬州汪琴艺术团本着 “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被扬州人亲切地称为“自己的戏班子”,非常红火,有“火”的魅力、有“火”的激情,自然成为这方热土、这方民众最特殊的情愫。 提起汪琴,扬剧戏迷们并不陌生。汪琴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家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世纪80年代,她和丈夫刘葆元创作并演出的扬剧《血冤》曾红遍大江南北,倾倒无数观众。全国十多个剧种、近40个剧团移植了这出戏。汪琴、刘葆元这对伉俪可谓“天赐良缘”,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1940年1月1日出生),而且是1956年同年学艺,1960年进入同一个剧团,1986年一同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民进会员,1996年一起创办扬州汪琴艺术团。汪琴和刘葆元以热爱与追求,以执着和痴迷,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默默坚守了56年…… 一、用汗水浇出累累硕果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汪琴曾在扬剧《审土地》中扮演女主角刘翠兰,获江苏省1957年戏曲观摩演出“优秀青年演员奖”;在《皮九辣子》中扮演顾二嫂,获江苏省首届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名列第一,又获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优秀表演奖及首届戏剧“紫金奖”受到省政府 “记功”嘉奖,并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汪琴和刘葆元夫妇一起创作剧本《血冤》获江苏省第三届戏剧“百花奖”优秀剧本奖,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刘翠娥,获江苏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戏剧调演“优秀表演奖”。《血冤》剧本于“江苏戏剧”发表,收入《江苏戏剧集》。后又改写成昆曲本,由江苏昆剧院晋京演出,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剧本收入《文华奖江苏获奖剧作集》、《江苏文学50年》(戏剧文学卷)、《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本选)、全国政协成立50年出版的《昆曲大全》。 汪琴和刘葆元夫妇共同创作剧本《千金乞丐》(盛世女丐)、《红颜泪》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上海艺术家》。出版(江苏文化艺术丛书)《刘葆元、汪琴剧作选》、《血冤》、《玉蜻蜓》、《汪琴大开口集锦》、《恩仇记》、《千里送京娘》、《活捉张三郎》、《挑女婿》等多种音、像带广为流传。
1999年汪琴和刘葆元夫妇一同编写,反映当代英雄模范事迹的大型现代扬剧《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故事),随后又成功创作了《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及《地平线下的彩霞》。其中《帕米尔赤子》一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出。 2005年,扬州汪琴艺术团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授予奖牌及“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称号”。 二、创建首个民营扬剧团
1995年,55岁的汪琴和刘葆元夫妇退休了。但是,汪琴并不甘于离开舞台的生活。或者说,她根本就离不开扬剧。她开始想,能够把一些退休的名角都集中起来,创办一个明星扬剧团,“搭一个舞台,也为年轻人开开路。”正在这时,她忽然听到镇江扬剧团解散的消息。“我想了一夜,也为此流泪了,我在想,扬剧是不是真的到了存亡关头?”镇江扬剧团是“金派”的重要传承队伍,汪琴怎么也不想让这么好的艺术流逝。她数次往返于扬州、镇江之间,将当售货员的金瓯、荒弃扬剧的周秋生等人,一个个招至麾下,给他们排戏,让他们演出。 1996年,汪琴和刘葆元夫妇独资创办了“汪琴艺术团”,这也是扬州首家民营扬剧团。“之前扬州城里都很难听到扬剧的,正是汪琴艺术团重新让扬剧的丝弦之声,响彻在扬州的市区、农村里。”很多戏迷都知道,汪琴艺术团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这些年来,汪琴和刘葆元一起,创作并演出了《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地平线下的彩霞》(三八疏沟班)、《背父》(徐兆华)等现代题材的扬剧。“用艺术来歌颂这些扬州好人,是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在全国戏剧衰微、地方国办剧团举步维艰的困境中,一个以扬剧为主体的民营剧团却能越办越红火,在扬剧界竖起一面旗帜?为什么她们在国家投入“断奶”、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几乎每年都能排演出一台大戏新戏?为什么在传统戏院门可罗雀、观众寥寥无几的冷清中,她们却能演出200余场,观众达50万人次之多?汪琴和刘葆元夫妇的诀窍是:写民、演民、为民、爱民!民众是土壤,剧团是禾苗,根深苗才壮。这个来自于民间艺术团的丝竹清音,在汪琴和刘葆元夫妇的培植下,奏响了以“民”为主旋律的火之韵。 三、传承艺术、热心公益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驰援,民进也通过捐款捐物、义卖义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之中。4月24日,民进扬州市委会参与了《幸福扬州志愿者大型公益演出“扬州与玉树在一起”》大型捐助公益活动。老艺术家汪琴、刘葆元夫妇上台献艺、捐款,并带领40多名“汪琴艺术团”的成员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自民进扬州市“爱心1+1”系列活动启动后,汪琴、刘葆元夫妇多次参加送文化下乡和资助贫困儿童等公益活动。 这几年来,成为扬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后,汪琴又将目光放在了艺术传承上。开始时,她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教学。“开始只打算收30个,结果来了100多个。来了,我就要教。当然,也有人坚持不下去的,我现在还是这样,只要肯学,我每个都用心教。”后来,她又特别招收了一批潜质优秀的民间扬剧艺人,“他们都是好苗子,一拨就通,缺的就是点拨他们的人。”就在前不久,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73岁的汪琴,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了一出《采莲》。脆如黄鹂的吟唱,柔若柳条的腰肢,还有那惟妙惟肖的少女娇羞,都让人生出无限感叹:戏剧的魅力,竟能将一个人如此“改头换面”。前不久,她又和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约定,每周给孩子们上一堂扬剧课,“让这些残疾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本土艺术的魅力。” 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汪琴和刘葆元夫妇,深感民进大家庭的温暖,热心培养了一批民进会员,如孙爱民、王苓芬等优秀的艺术人才。如今,汪琴艺术团为新老演员研究、探索扬剧艺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接受了熏陶与培养,使他们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看上去,汪琴、刘葆元这对73岁的伉俪,还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如果说: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丝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点关怀……这些不折不扣的人生坚守,让我们深深震撼,心生敬畏。然而,今天,在我们身边,亦有一对年近耄耋的老人:时光的流逝抹不掉对炽热的创作激情,岁月的沧桑掩不住执着的艺术追求……
坚守,让执着成为信仰;坚守,让平凡变得伟大。
(责任编辑:夏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