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 > 诤言心声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浅谈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坚持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伟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展示其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有言:“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合作①”。(①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因此,“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20个字不仅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准确概括,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科学性之间的必然联系②。(② 《“三个代表”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共国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对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多党合作的形成与发展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操纵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代表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而经济实力不雄厚,社会影响力不大,人数又少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压迫,他们渴望摧毁一切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没落腐朽的思想文化,基于共同的意志和利益,他们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组成了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民主党派组织。民主党派反帝爱国,实现民主的革命要求,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动摇性,再加上他们力量弱小,因而没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国共之外的统一的有着共同纲领的大党,要取得反压迫、反独裁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向无产阶级寻求支持。“这种特殊的阶级基础以及与共产党共同的政治遭遇和一致的奋斗目标,决定了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中共的合作者和同盟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①”。(①《“三个代表”与多党合作》)而不可能发展为西方那样的单一的独立的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另外,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几乎都是在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关键历史时刻诞生的。处于民族民主革命急剧变化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作出历史的选择——同国民党斗争到底,这就必须与中共结成友党,进行合作。有的民主党派则是迎合中共斗争的需要而诞生的,如1945年12月30日成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就是根据中共的指意,由上海的地下负责人刘晓,授意马叙伦等进步知识分子,为打破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上海这个政治上令人致息的城市喊出清新的民主声音而成立的。民进从成立那天起,就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有特点的斗争方式,积极投身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卖国,要求统一的爱国民主运动。这就是中国的民主党派为什么不会是西方的在野党和反对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政权建设上多党合作的良好开端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与党外进步人士的合作,建国初期已有记好的开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宋庆龄(无产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三人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副主席总人数的50%;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占委员总数的48.4%.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郭沫若(无党派人士)、黄炎培(民盟)2人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副总理总人数的50%;15名政务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9人,占60%;在政务院所辖34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有章乃器、马叙伦等14人为非中共人士占到54%。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虽然经历了1957年反右斗争的冲击,国务院各部、委中有非共产党部长、主任9人。地方政府中有省长3人,正副厅局长403人①。(①新浪网《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精诚合作在建国初期曾有良好开端》)这种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政权组织形式,为巩固人民政权,实现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大量民主人士踊跃参政,对共和国政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执政党与参政党和衷共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但迅速治愈了旧社会留下的创伤,而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辉煌成就。五十年代中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共存①”(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八字方针。为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遗憾的是,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们规划的良好制度设计,从1957年开始,受到了扭曲,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中国共产党必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粉碎四人邦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为修复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谐的政治关系,充分发挥党外民主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于1989年12月制定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政治定位,强调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调整政党关系的十六字方针,使我国的多党合作,发展到新高度,出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多党合作的特点

  历史的淘铸,形势的发展,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决定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1、 合作的长期性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形势风去变幻,在今后的长时间内,围绕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还需经历长时期的艰苦奋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日趋多样性,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发生局部利益的调整,使一些群众思想产生困惑或混乱,容易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和伪科学的滋生提供土壤,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利用国际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加紧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们在思想领域反西化、反分化的斗争更加复杂。由此可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历史任务空前突出。多党合作理所当然处于前沿阵地,任重而道远。因此,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在新形势下必将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

  2、合作的稳定性

  首先各民主党派的主体是由各条战线的知识分子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阶级属性的同一性,使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的稳定性,有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其次,民主派的政治职能就是“参政”,参政的渠道也是固定的:一是人大,二是政协,三是政府机关。这种参政形势的制度化为我国多党合作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再次,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历史使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政治基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其共同的任务;现行宪法写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依据,个自享有宪法规定范围的政治自由、组织自由和法律地位的平等,这就为多党合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第四,江泽民同志指出:“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统不能动摇。①”(① 江泽民在2000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合作的广泛性

  广泛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非党民放人士参政范围的广泛性,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仅形式上参加、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执政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建议,而且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参与政府工作的有效管理。在参政内容和级别上表现出高层次和高水平。这种参政活动主要是通过人大、政协和在政府职能部门任职等形式实现的,涉及党政工作的各个领域。二是成员分布的广泛性。八个民主党派成员分布在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而且一大批专家学者,工作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阵地,可以利用民主党派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围绕经济建设咨询服务,出谋献策;可以利用民主党派文化底蕴深的优势,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利用民主党派联系面广的优势,真实地反映好社情民意。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各自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多党合作制度就越有生机和活动,越能体现这一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进步性,也就越能抵制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消极应响。

  4、合作的同步性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是以参政党的合法身份与执政的共产党合作的,不言而喻,这种“合作”与“协商”,对于执政的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是同时发生的,互为条件的,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与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是同时形成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是以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为前提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5、制度的创造性

  江泽民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①(① 江泽民在2000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这就第一次科学而准确地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活动,政权建设中所处的地位。

  参政党这一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西方那种非执政党即在野党或反对党的政坛格局和思维定势,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中国“合和”文化的智慧精髓,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主政,多党辅政,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新型政党关系。这不仅是我国统战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发展,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总结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成功经验,归结起来,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二是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共同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大局,共同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而奋斗。
                          
  三是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四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①。(① 胡锦涛在中南海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中央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之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局面,发展我国各政党的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不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新局面,同心同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夏传磊)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