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发表的“七一”重要讲话,总结经验,立足当下,启示未来,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一篇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七一”讲话站在90年的历史节点上,不仅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更高瞻远瞩地把党的目光引向未来,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强调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克服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解决攻坚中出现的新难题,具有高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 今天,借开明论坛这个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想结合一直以来围绕经济领域学习、工作的见闻,谈谈自己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七一”讲话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9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制度正是在道路和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固化。“七一”讲话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合到一起提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丰富为由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共同理想和制度构成的统一整体。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和总结,其本身也是90年来取得的重大理论成就之一。 制度能与道路、理论并称,一方面是因为制度带有规定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中,过渡到把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并逐渐将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制度化、体系化、具体化。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理论概念或理论判断,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确定的存在形式,从而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制度还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度既能够凝聚共识、统一认识,更能够成为行动依据和行为准则,与政策方针相比较而言更具有规定性。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制度的确立,可以避免一般政策在实施中遭到争论和左右摇摆的不确定性。 例如,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就经历了最初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十二届五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初步尝试放开价格、政企分开;再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精神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接着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了在国企、农村、财政金融、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各领域的改革。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将前进道路中的经验提升成为理论创新,再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制度的过程。由于理论本身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形成的制度也就更稳定、更科学。 同时上述过程也提示我们:制度绝非一成不变,因为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体制构成所构成的统一体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推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制度体系,必须相互协调,并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才能腾飞,社会才能进步。欧美发达国家经过长期间的积累,其制度建设已经相对成熟完善,但仍然难以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无力解决经济增速减缓、国际金融危机等新问题,不得不想方设法进行制度修补,希望能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历史经验同样表明,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长时期以来,正是由于坚持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制度,我们才避免了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局面,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伟大成就。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和创新则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大的政治”。未来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项改革也进了“深水区”,要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制度,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因此,“七一”讲话指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并强调要“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正各个环节”,来“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经受住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创新永无止境”。当前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做到实事求是,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国情,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既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处理好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所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问题;也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实现基本制度定型、体制改革与具体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避免改革偏离轨道或者制度停滞不前。 “七一”讲话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七一”讲话也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执政党。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更需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以科学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我们民进作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近年来围绕着“集智聚力”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通过整合会内外资源,提案质量不断提高,内容涵盖众多领域。无论是在巩固老阵地还是在开拓新领域方面,都针对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七一”讲话,做到坚定信仰,坚定方向,更要把握规律,把握未来,将讲话精神贯穿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