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知道蔡晓仪之人可能比知道蔡晓舟之人要多得多。但实际上蔡晓舟应该是一个被中国人特别是皖人永远铭记的名字——他于1919年8月编撰出版了记录五四运动的第一本史料集《五四》,为后人研究近现代史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他是安徽大学的最早倡建者之一,为筹建安徽大学,他甚至不惜刀断左手中指;他也是安徽早期的革命者之一,曾在安庆筹办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还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吴山庙起义,打响了合肥地区武装反对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的第一枪……
蔡晓舟(1885—1933)名铺,自号九爪病生。安徽合肥人,出生地今属长丰县。蔡晓舟自幼聪慧好读,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基。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8年他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回合肥开办新式学堂,希图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民国肇始,合肥人张广建就任甘肃都督兼民政长,吴中英、孔繁锦、龚庆霖等合肥籍北洋将领纷纷入甘,蔡晓舟也应邀到龚庆霖处做了几年盐运官,并于1916年暮春,与青海女子邓春兰自由恋爱结婚。邓春兰(1898-1982),青海循化人。1919年毕业于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同年致书蔡元培先生,首倡冲破大学女禁,是我国国立大学最早的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之一。婚后三个月,蔡晓舟因为对官场“依然腐败”痛心疾首又不甘沉沦,于是辗转北京谋事。经友人介绍,他到北大图书馆当职员兼做研究,力倡科学与民主。后与高一涵、程演生等在北京筹备成立旅京皖事改进会,任文牍干事编辑会刊《安徽》。此间结识李大钊、陈独秀,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师生数千人集会游行,要求中国政府拒签巴黎和约。蔡晓舟带着学生一路高呼“还我青岛”、“诛卖国贼”等口号冲破军警的拦截来到天安门后,他又激愤地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学生们的请愿和讲演持续了一个月,6月5日后,上海、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的工人开始罢工示威,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并抵制了6月28日的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斗争中,蔡晓舟一直关注时局变化,悉心搜集有关资料,决心把这场伟大的运动记录下来,传诸后世。6月底,34岁的蔡晓舟带着他22岁的表弟、北大文学系学生杨亮功(杨亮功后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归来曾任中国公学副校长并两度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去台后任“国立编译馆”代馆长、“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夜以继日地编撰《五四》一书,10多天后就拿出初稿。全书包括五四运动之成因、学生游行示威始末、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响应、各个媒体的舆论、全国各地支持五四学生的函电等六章,每章三、四节,每节叙述详细,引用充分,描述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并对起因与影响作了分析,还广泛搜集了史料,为后人作了全景式的记录,如第一章《五四运动之前因》中第一节的标题是“外交失败之原委”,第二节的标题是“卖国贼之发现及人心之愤激”,第三节的标题是“五四前之集合”。以下章节对于“五四”运动的发展、作用和影响等做了详尽论述。该书由蔡晓舟作序,杨亮功题签。两人既是编撰、印刷、出版者,又是发行人。
1919年8月,用新闻纸印刷的25开本《五四》一书面世,一时间洛阳纸贵。《五四》在五四运动爆发仅三个月就出书,而实际编印过程仅历时一个多月,速度是相当快的。这本书是记录五四运动的第一本史料集,在迄今关于五四运动的所有资料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丛刊第5辑,曾从中选出前三章予以刊布。著名学者周策纵编写《五四运动史》时,即注明根据《近代史资料》中选载部分,参照蔡晓舟和杨亮功合编的《五四》全书内容而撰写。
在北平期间,蔡晓舟还撰写了《国语的组织法》一书,蔡元培为之作序,誉其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文法书。
五四运动后不久蔡晓舟即回老家安徽从事革命活动。他于1920秋至安庆任教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并在高井头开办文化书店,向读者推荐宣传社会主义小册子和马克思主义丛书,介绍给学生联合会中的骨干分子学习。同时他还与王步文等主办《黎明周报》、《安庆学生》等刊物,其后又创办《新安徽》评击军阀专制。此类报刊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影响极大,蔡晓舟亦因此而深受青年学生的爱戴。1921年春蔡晓舟执教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更加广泛地与青年学生接触。在此基础上他联络安庆各校学生骨干方乐周、王步文等20余人在怀宁县学宫召开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会,4月中旬又在安庆菱湖公园主持召开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30多名进步学生到会。但两次会议均被军警冲散,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未能正式成立(在此基础上,10月份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舒传贤等人的组织下于安庆正式成立)。其间蔡晓舟还会同光明甫等组织安徽各界联合会,反对军阀倪道火良增加军费的一五加征八分米厘,呼吁废督自治。4月22日督军张文生查封《新安徽》等报刊通缉蔡晓舟等10人,他被迫离开安庆。但他继续在安庆《评论报》上发表了《我对于今年劳动节的感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敬告工人》等文章,阐述劳动者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重要意义。同年夏他又与胡适、陶行知(当时还叫陶知行)等一批皖籍学者聚集安庆,参加暑期讲演会,同时联合全省及旅京津沪皖人强烈要求惩治六二凶手。
安徽人文渊薮深厚,但安徽籍知名教授多在外地执教,鉴于安徽新学的落后,一些有识之士屡有在安徽“办大学”之议。1921年,蔡晓舟联络同道组成“安徽大学期成会”,奔赴北京、上海等地寻求支持,7月蔡晓舟在北京东方饭店宴请在京的皖籍名流学者,到会的有许世英、江朝宗、柏文蔚、胡适、高一涵等数十人。蔡晓舟慷慨陈词,并抽刀断指,用鲜血书写了“誓死建成安徽大学”八个大字。第二年春天,"安徽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由蔡晓舟、刘贻燕、徐光炜任筹备处事务股干事,具体负责筹备工作。胡适、陶行知、刘希平、高一涵、江朝宗、柏文蔚等社会名流,均被列为筹备处评议员或交际股干事。1923年2月,一直积极支持创建安徽大学的省长许世英,因遭到贿选议员和军阀余孽的双重攻击而辞职,安徽大学筹备一事遂告吹。蔡晓舟的“主任委员”当了两三年,竟以未“期成”而搁浅。此时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自号“九指病生”。“九指病生”是蔡晓舟对自己身体状况的精确描述,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进行着各种革命活动,当年其夫人邓春兰曾写信这样劝告蔡晓舟:“我俩成婚已经五载,但欢聚时间不足五月。你为社会群众奋勇打前敌,我是极端赞成的!但你身体太弱,劳苦须有限度”。其后安徽大学的筹建工作于1926年、1927年两次复议,又两度搁浅,至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才终于在安庆开学,刘文典出任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校务,算是完成了蔡晓舟的夙愿。
在筹办安徽大学期间,蔡晓舟以安徽大学筹委会主委身份参与联络安庆各界成立安徽省国民救国大会,积极支持王步文等领导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支持学生捣毁猪仔议员张伯衍、何雯住宅,还主编了《“二七”惨案特刊》。1923年蔡晓舟再次受到通缉,11月旅居上海,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开办工人业余夜校,一面教工人识字一面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他还受许世英之托为反曹锟贿选而被通缉逃亡上海的安徽学生提供食宿,协助流亡上海的王步文等组织安徽流亡学生反对贿选团,继续出版《黎明周报》揭露安徽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罪行。1926年11月,北伐军入皖,蔡晓舟从上海秘密返回安徽合肥,同共产党员李云鹤(原名郑鼎)等人在合肥北乡串联了30余人的地方武装,于11日在吴山庙小营盘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司令部”,他任司令员和许习庸等领导了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吴山庙武装起义。起义后来在军阀和地方武装的联合进攻下失败,蔡晓舟潜离合肥到外地开展革命活动。吴山庙起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联手在合肥地区开展武装暴动的最早尝试。为纪念此次武装起义,1997年10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在起义旧址建立了一座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
1931年,蔡晓舟应马应亭的邀请,回到安徽任区长、训练所所长。不久,他辞职赴京,从事著述工作。1933年春,他在北京出任“安徽中学”校长,因继续从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忌恨。8月,他在离校返家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遗体葬于白纸坊安徽“义园”。
(责任编辑:夏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