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民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专题 > 先进个人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悠 悠 我 心
——记民进宁夏大学总支部副主任吴心华
 
 

  

  每个星期至少一两天,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的红果奶牛育种中心、红果奶牛园区畜牧兽医站的大院子里人头攒动,当地从事奶牛养殖的穆斯林们如同上寺一般,戴着雪白的帽子,早早聚集在这里,等待着吴心华。

  这里距离银川八十多公里,位于祖国西部黄河流域的银川平原,物产丰富,环境优美,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为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奶牛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这个镇回族占90%以上,80%从事奶牛养殖业,养殖规模大到几千头的奶牛园区小到二三头的散户,有近10万头奶牛,每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奶牛养殖业已成为这个地区回汉人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夏进、蒙牛、伊利等几十家乳品企业的供奶基地---“西部乳都”。但是,养殖户面临着许多奶牛养殖的技术问题,如缺乏饲养管理技术、缺少疾病防治知识及兽医专家等,一头奶牛价值两万元左右,由于喂养不当生病、或生病之后误诊,甚至有些是小病被误诊杀掉的事经常发生,对年收入几千元的农民来说损失惨重。

  一、民进人的优良品质代代相传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会老会员、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地区著名兽医专家张一贤就带领他的学生吴心华等人常年为这里农民的牛、羊、禽类进行育种、诊治疾病。吴心华庆幸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导师是西北著名兽医专家、民进会员张一贤教授。张教授精湛的临床诊断技术、对知识精益求精,从不弄虚作假,严谨务实的科学学风,视金钱名誉如粪土,(为农民牲畜看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从不收钱,)不怕脏、不怕累,对服务对象从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张一贤教授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动摇过。他用埋头做人的行为来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正义、善良、才智、热情、亲切、谦逊、朴素、宁静、不保守、不张扬,他的医德与师德他的人格,……深深的启发着吴心华,这种人类美好品格的引领,为吴心华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品质成为吴心华心中永远的精神财富,成为吴心华永远学习的楷模,吴心华心里向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成为民进会员。终于在1994年他荣幸的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2000年被选任为宁夏农学院支部主任。

  如今已是宁夏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副主任,临床兽医教研室主任,动物医院院长的吴心华副教授又照样带领他的学生每周要来几次,像他的导师张一贤那样,认为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只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常到第一线,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从为农民解决问题中来提高自己的技术。他有一个姓刘的学生都毕业三年了,还保留着吴老师带他们时候的笔记,他说:“吴老师技术高,但从不保留,他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我学动物医学专业,总觉得与牲口打交道,很脏又没有前途,心里很苦闷。许多同学去搞饲料营销了,很能赚钱,但自从和吴老师下农村学习临床兽医后,我看到吴老师实实在在为农民排忧解难,农民感激,我感动,明白了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尽管这条路很难,但一想到吴老师,便很有信心走下去。”

  作为民进人,他响应民进中央的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号召,他热爱民进基层组织,想为民进添光彩,2004年民进宁夏大学总支部正式在这里挂起了“民进宁夏大学科技支农服务点”的牌子,更好的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扩大了对农民的服务范围。民进宁夏大学总支部现有兽医专业、畜牧专业、动物营养专业、草业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的民进会员教师们10名,这些具有很强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授专家,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5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希望能够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技术贫瘠问题,在党的科技支农工作中发挥民进的作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在生产一线得以提高,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通过专家到基层、到园区、到农民家的方式,送科学技术到农民手中;通过为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的方式,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传授给他们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成为熟练的技术能手。周边县市的农民对“民进宁夏大学科技支农服务点”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二、浓浓乡村情

  一说起农民,吴教授便由不得自己满怀深情,“小时候村上谁家里的牲畜得病了,大人们会急的流泪,因为孩子们吃饭穿衣等钱、上学等钱,看病等钱,我家也是,牲畜的健壮也是家里的希望,那种焦虑的神情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那时就立志一定要学好知识,为广大的父老乡亲们分忧解难。”虽为大学教授,农民一个电话,哪怕是凌晨一、二点,哪怕是严寒酷暑,风雨兼程他都尽可能带学生赶到,尤其严冬夜里,为奶牛接产的时候,又冷、又脏、又困、牛粪,牛血沾的满身都是,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但他清楚,就算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那也是生命,那也是农民的血汗,是农民的希望,他理解农民万分焦急的心情。而且在给农民们的家畜治病同时,不失时机的给他们讲解疾病预防知识,饲料配方技术,以及家畜饲养管理方法。同时让身边的学生明白自己的技术只有用于农村生产,技艺才得以提高,技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天,我们到“民进宁夏大学科技支农服务点”,院子里已有二十多头病奶牛等待检查,吴心华教授像往常一样,一进院子便投入“战斗”。一姓马的养殖户,家有四头牛,一头牛病了,已几天站不起来,盼着吴心华教授来给诊断医治,他告诉我:“这牛不吃不喝,全家都愁倒了,人也茶饭不思。吴教授一来,心里便踏实了。”还有一位农民整个一个上午挤在吴教授身边,我问他:“你的牛怎么了?”他笑着说:“我的牛都好着呢。我知道吴教授一来准讲点什么,昨天听说他要来,今儿一大早我就来等着了。”一姓哈的农民也抢着说:“吴教授讲得好,我听了很有收获,我们爱听他讲课,我们的牛有病一打电话他就来,以前我们以为养牛,给吃的越多越好,没想撑坏了牛都不知道,吴教授发的材料指导我们怎么用料,怎样防病,太有用了!”今天民进会员们带来了关于《奶牛贫血的病因分析与治疗》、《奶牛黄疸病因分析与防治》、《青年牛饲养管理要点》、《春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十来种材料。还有一些农民是专程来听讲的。农民还告诉我,这个兽医站大院里每天少则十几头,多则五六十头病牛,每星期只要吴教授一来,不论大病小病,依次细心检查,边检查边讲、边医治边讲,有问必答,答得认真负责、讲得通俗,我们能听懂。今天也是如此,等二十多头牛检查结束吴教授已大汗淋漓,讲得嗓音沙哑,他边检查,边针对病因讲奶牛的饲养管理、讲怎么预防疾病……面对农民感激之情,他一笑:“我也是农民的儿子。”

  三、学艺为民 精益求精

  1985年吴心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1年的教书、兽医临床工作历程中,他始终按照一个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自己,把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端正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素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技术上一贯要求自己以一个专家的学术水平为出发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理论和实践双优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兽医大师。

  在教学方面,他承担了《兽医学》《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四门课的教学和实习任务,指导完成十多班次毕业生生产实习,完成专题报告六十余篇。并发表论文27篇,22篇为国家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篇,多篇论文获奖。并于2004-2006学年连续两年获得宁夏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两次,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奖两次,年度考核6次评为优秀。2005年民进宁夏大学总支获民进中央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奖,民进农学院支部获宁夏大学民主党派先进支部,他本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奶牛养殖技术,饲料配方技术,动物营养等方面的书籍,在给病畜看病的同时,给农民讲授奶牛的养殖技术及管理方法。并及时总结农民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请教,或者查找资料,及时帮农民解决了养殖中的难题。由此,掌握了大量的畜牧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奶牛养殖技术,黄牛育肥及规模化养猪经验和肉羊改良技术等防疫与治疗经验,为宁夏地区的几十家养殖场,数百家专业户,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这些年来,他先后为当地农民已义务举办大大小小的奶牛、猪、羊、家禽养殖技术、农民培训、手术示范和科技讲座100场次,受益农民万人。累计治疗病畜达10万例,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提高了农民的饲养水平。为宁夏及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平淡的,但是,面对农民们的渴望,就这样平淡而简单的事情他坚持做了21年。

  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兽医人才严重短缺,农村出现给家畜看病难,人工受精难,牧场管理难等方面的难题,他深深感到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靠支部几位专家的力量太有限了,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养殖业的需要。吴心华认为家畜养殖重在科学,如果农民提前懂得相关科学饲养知识,完全可以预防由于奶牛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一些情况。从1992年开始,下乡免费举办民进科技支农培训班、举办预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团给农民讲解畜牧养殖技术,疾病预防知识,并给农民免费发放科技资料,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好评。他16年来培养出乡村兽医技术骨干人员93名,都是利用上牧场的机会和在动物医院工作的业余时间为他们讲解兽医理论知识,带领他们在临床上实践,学会了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外科手术技能,奶牛人工配种技术等,做到了手把手的培养。现在他们已经是农村畜牧兽医新的主力军,分布在宁夏、陕西、内蒙等西北地区。这些人也是让吴心华真正引以自豪的,他们都是农村娃娃,热爱农村,骑着摩托车走乡串户,他们也像吴教授那样,走到哪里边给牲畜治病边讲解,带着他们的徒弟,着实为农民解决困难。吴教授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随着他们的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无论到哪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