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陈慧(女),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我国有影响的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解放前,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和爱国民主运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她是民进中央第四、五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委,并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以83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一生追求进步,直到生命的终止。
陈慧生于1900年11月29日,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陈叔通是我国著名爱国人士和国家领导人,她一生经历了戊戌变法、抗日战争、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等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由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进步人士,为祖国、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慧少年时代曾用名陈翊善。她7岁开始进家塾学习,13岁入北京女子师范预科,1915年考入上海启明女子中学。1921年陈慧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外国文学系,1925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26年,陈慧远渡重洋,在美国蜜昔根大学研究英美文学和戏剧,1928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后,她先后在苏州景海中学、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培成女子中学任英文教员、英语系主任、教授。她在我国中、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为我国培养英语及英美文学研究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目益加紧,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日益明显,这一切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当时正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的陈慧受到北平知识界日益高涨的救国热情的鼓舞,在爱国进步人士马叙伦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并在马叙伦等发起组织的“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中从事联络和秘书工作,为抗日救国活动尽了自已一份力量。
八年抗战期间,陈慧在上海教书,她关心国是,对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认识,认清了真正抗日的是中国共产党,而国民党政府的一系列表现越来越清楚地暴露了其真实面目。因此,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压迫进步力量的时候,陈慧立即投身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运动中去。她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和马叙伦、雷洁琼等进步人士一起以各种形式揭露马歇尔在上海所搞的种种阴谋,她还参加了郑振铎、唐弢等主编的《民主》、《新语》等进步刊物的工作。1945年末,以马叙伦为首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陈慧是发起人之一,以后她更为积极地参加了反内战、反独裁,争取人民民主运动胜利的各项斗争,直至上海解放。
1950年,陈慧迁居北京,到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担任秘书,1954年调到全国文联,出任联络部副部长,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在这段时间里,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做着奉献。她工作勤恳,认真负责,在各方面严于律已,乐于助人,为人正直,并积极靠拢组织,要求进步。在十年动乱期间,她和广大群众一道反对和抵制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经受住了政治斗争的考验。
1977年,陈慧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工作。她在近80岁高龄时,仍然孜孜不倦地投身到研究工作中去,写出了有关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学术论文。同时,她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直至80高龄以后仍然如此,从不无故缺席。她对自已的严格要求,为年轻同志作出了榜样。1983年,她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她说:“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因为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识到领导这场革命必须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政党。这个责任就落在共产党身上。”
1988年陈慧离休。但她在离休后仍然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已。1990年,她在自己90岁生日时所写的《思想动态总结纲要》中写道:“……我回忆过去,总结我一生,自己感到惭愧,对党和国家的贡献太少,但我感到满意的是:我走的生命历程的道路是正确的,世界观的改造是显著的。从一个政治盲,资产阶级自由派、观世派到一个马列主义的信仰者、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可能的。”她还说:“活在盛世中,对生活极感兴趣,有奔头,以有限的生命探索,追求无限的真理,没有终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周总理的教训,我是牢记住的,是我的座右铭。”
1992年10月,由于贡献突出,陈慧同志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
建国以来,陈慧同志一直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她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长期担任民进中央常委、民进北京市常务理事等职,在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慧的一生,是追求进步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她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已,积极进取;在工作上,刻苦钻研,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克己奉公,艰苦朴素。
她待人以诚,处事以公,受到周围群众的普遍尊重,被誉为革命大家庭中的大姐。在她身上,不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体现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而且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自立自强的奋进精神。
作者:《民进会史资料选辑》(I)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