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郑振铎

发布时间:2003-06-25
来源:
【字体:

                           郑 振 铎
    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教授、学者、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在清贫中读完小学和中学。1918年,郑振铎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在思想上受到瞿秋白、耿济之等人的影响,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1919年,他作为铁路管理学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11月,他与瞿秋白等人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并发表了十多篇反映他“朦胧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论文。该刊物只出了19期,就因触犯了北洋军阀当局而被查封。
   1921年初,郑振铎与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这是继承《新青年》文学革命传统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社团。他是文学研究会最积极热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负责创办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文学旬刊》。不久,他经沈雁冰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接着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儿童文艺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他接替沈雁冰主编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他主编《小说月报》长达十年,直到淞沪战事爆发该刊停刊为止。他与沈雁冰、叶圣陶共同改造了这一“鸳鸯蝴蝶派”的旧刊物,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座堡垒。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沈雁冰、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的暴行。1927年,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还担任了闸北区市民代表会执行委员会的秘书。1927年5月“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他被迫走避欧洲,辗转英、法、意,历时近两年。1928年9月,他由欧洲回国,先后任教于北平燕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这期间他写了他的传世之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创作了神话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著名历史小说《桂公塘》等。
    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后,郑振铎和胡愈之等人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组织了“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珍珠港事件后,他结束了暨南大学的教学工作,隐姓埋名,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蛰居”生活。他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坚持编辑《中国版画史图录》,节衣缩食,收购了大批将要流失或将被化作纸浆的珍贵古籍,进行整理并写了大量题跋,做了许多抢救和保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振铎因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反动政策而遭到当局迫害,反动政府饬令各大学不得聘他任教。1945年10月,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他创办了《民主》周刊,该刊发表了他和马叙伦等人的政论文章。同年年底,他与马叙伦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理事。《民主》只办了一年便被反动当局查禁。在办《民主》周刊的同时,他还和李健吾合作创办了进步文艺刊物《文艺复兴》,提出了“为新的中国而工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工作,为民主的实现而工作”的响亮口号。由于政治形势日益恶化,他决定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投奔解放区。
    1949年初,郑振铎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在中共地下党周密安排下秘密去香港,然后转乘一艘葡萄牙货船赴解放区,来到解放了的北平。不久,他到布拉格出席了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回国后,又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先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同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发展新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培养了骨干队伍,组建了文物出版社,参与主持了一些重大的发掘工作,为祖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笔耕不辍,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古代艺术》、《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木刻史略》、《汤祷篇》、《古本戏剧丛刊》、《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等著作传世。
    在郑振铎从政十年中,还做了大量的外事工作,曾多次率代表团出国访问。1951年他参加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印度、缅甸访问,1954年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1955年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他还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印度尼赫鲁总理、缅甸联邦文化部长吴温在国内参观、访问。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联、阿富汗等国,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10月31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作者:《民进会史资料》第一辑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