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怀济世报国之心
王绍鏊,字却尘,1888年1月9日,诞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
同里是一个古老秀丽的小镇。它四面环水,地处泽国之中,是江南有名的水上小镇。远在唐代即以物产富庶和舟楫之利名闻天下。宋元以降,这里出了许多名臣文人,聚居众多的书香世家,其中以明清为尤。至今同里还保存有不少构筑精巧的明代建筑,如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而退思园更以它的玲珑精致而远近闻名。同里王姓就是这个古老小镇上有渊源声望的一个大族。相传他们是明代辅国大臣王鏊的后代。王鏊,字济元,苏州吴县人。明成化进士,弘治时充讲官,时内珰涉政。王鏊常直言谏说,一次阉臣引帝游西苑,几沉犬马酒色中,鏊闻后以文王不盘于游田的故事规劝,情真意切,弘治不由为之动容。正德初,与大臣韩文、刘健等入疏请诛内臣“八党”,颇获众望,旋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刘瑾擅权,构陷忠良,流祸缙绅,鏊在帝前仗义执言,倾力相救忠贞之士。但刘瑾权势炙炽,鏊在阁中影单力孤,遂乞罢归里,闭门读书著述十四年。嘉靖三年复出,未几病逝。王鏊为人刚正不阿,才学超群,深得后人称誉。死后谥文恪,葬苏州西郊七子山上。他的后裔有一支迁居吴江同里镇,这就是王绍鏊的一族。到王绍鏊出生时,王家已经中落。长辈给他取名绍鏊,是希望他继承先祖王鏊之业;后王绍鏊取字恪成〈后改却尘〉,也是继承先祖文恪公的意思。每年清明,同里的王姓族人,总要结队乘船去七子山扫墓祭祖。王鏊墓寝规模颇大,四周松柏围绕,墓前道旁立有石人石马及华表柱。王绍鏊幼年时,常随长辈们去七子山祭祖。那隆重肃穆的仪式,令人肃然起敬的颂祖祭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模糊地感到,做人应该像长眠地下的祖先一样,做一个刚直有为的人。
王绍鏊的曾祖和祖父都曾当过地方小宫,而他的父亲却一直不仕,在镇上当了名中医。那时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但他热心为乡亲治病,也颇有人缘。不幸在绍鏊四岁时,便早逝了,遗下绍鏊兄妹二人;因此王绍鏊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在他懂事的时候,接触的只是治家严格、办事几近刻板的祖父和慈祥温顺的母亲。祖父对失怙的孙子并不特别宠爱,他只希望孙子苦读经书,早成举子业,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在王绍鏊幼小的时候便启蒙开馆,逼他读诘屈聱牙的四书五经。这对年幼体弱、经常生病的王绍鏊来说,自然是一件乏味枯躁的事,幸亏他有一位慈祥开明的母亲,使他也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王绍鏊的母亲也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治家有方。年轻守寡以后,她便把自己全部精力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培养他从小立大志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她喜欢阅读历史故事,如苏武使匈奴、薛仁贵东征、杨家将、岳飞抗金、文天祥等,凡历史上爱国志士,民族英豪可歌可泣的故事,她都能背诵出来。她经常给儿子讲这些故事,-讲到感人之处,往往垂泪而述。有些故事反复讲述,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王绍鏊在以后常对人说,我母亲是我第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特别忘不了母亲讲的范文正公的故事,从那时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成了他反复吟诵的座右铭,并且一生矢志不渝地照此去做。
其时,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西方殖民者的大炮和资本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一批有识之士纷纷起来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各地学会兴起,鼓吹变法图强,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维新,一系列的风云变化,使中国的政治生活空前活跃。这阵风也吹进了江南水乡同里镇。人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纷纷议论,这些新鲜的东西吸引了年幼的王绍鏊。他对祖父逼他死记硬背的“天地玄黄”,“关关雎鸠”之类毫无兴趣,却津津有味地读起了康梁的时论文章。十二岁时竟以初生牛犊架势,写了篇《变法论》,引经据典,提出了“世无百年不变之法”的观点。这自然引起了长辈们的震惊和害怕。祖父连忙召他去,禁止他再接触那些“异端邪说”。然而,新的思潮毕竟势不可当,席卷了中国大地。1902年,同里镇上有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金松岑先生在家乡创办了新学——同川学堂,吸引了附近有志者纷纷前来求学。黎里镇的柳亚子也慕名而来。王绍鏊也偷偷报名入学。不久祖父闻知,大为震怒,迫令他退学。王绍鏊自然不敢反抗,只得恋恋不舍地回家继续背读经书。十七岁时王绍鏊进了县学,取得了秀才的资格;祖父这才宽容地对他说,“你已经清偿我的书本债了,以后你可以自由求学。”第二年,祖父去世,王绍鏊就像一只挣脱了束缚的小鸟,终于可以在广袤的天空中振翅自由翱翔了。
青年立科学救国之志
当时在一些有志青年中间,流行着“科学救国”的幻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科学不发达,要摆脱贫困落后、处处挨打的局面,只要像西方国家一样,办工厂,开矿藏,造出众多的机器枪炮就行。王绍鏊也不例外,他在同川学堂时,曾接触了数理化等知识,这些前所未闻的新鲜学问,使他大开眼界,并激起他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祖父去世后他又重新捧起这些书籍。不久,金松岑、薛公侠两先生在吴江又创办了理化研究会,专门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王绍鏊得知后,又立即报名参加。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学习热情却一天天低落。原来,清政府的腐败状况日益加剧,列强对中国的凌辱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开始勃兴。他们已不满足于变法改良的做法,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权的革命主张。章炳麟(太炎)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王绍鏊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心头不禁涌出疑问:如果不从政治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只依靠科学技术发达,能行吗?他不由地陷入沉思。一次,他偶然读到了一本由卢弼、黄炳言译的日本清水澄著的宪法书。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议会政治,鼓吹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的进步书籍。王绍鏊立刻被吸引住了。他越读越觉得有道理,对,让有识之士制定一部宪法,政府办事就有了根据,百姓也有了说话的权力,那么许多事情就不至搞得这么糟,国家也就有望了。他兴奋不已,自以为找到了一条救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于是放弃了对理化的研究,考入江苏教育总会所办的法政讲习所,如饥似渴地探索新的知识,政治学、经济学、法律、议会政治、内阁制度等都成了他研究的课题。讲习班一年就结束了,许多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他萌生了到日本去留学的念头。但此议一提出,立即遭到族里许多人的反对。原来两年前他已奉命和同里的殷爱珍女士成婚,第二年得了长女佩德。照族里规矩,有了妻室老小,理应谋个职业安分守己地在家守业,现在居然想出洋,岂不是异想天开?族里长辈,同辈兄弟纷纷指责他,挖苦他。王绍鏊却不甘罢休。但要出国求学,则要争取支持,因为自祖父死后,他家的经济权已经操在别人手里,他和母亲及妻女实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如今要出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
这时,母亲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她深明大义,对儿子的鸿鹄大志十分理解。虽然内心并不舍得唯一的儿子远离膝下,但她还是克服了感情上的羁绊,支持和帮助儿子实现大志。她毅然卖掉了自己的陪嫁田,数目还不够,她又亲自出面,用合会的方法到亲友中筹措。亲友并不热心,费了大力好不容易凑到大部分,最后还剩下一份无人承担。王绍鏊就托姑父去向一位胞叔说情,请他承担,胞叔拒绝了,眼见着功亏一篑,年轻的王绍鏊越想越觉悲痛,禁不住在胞叔面前放声大哭。胞叔见侄子求学之心如此强烈,自己不能不助了,于是改变初衷,慷慨允诺。
1908年夏,二十岁的王绍鏊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东渡的旅程。到日本后,他用很短的时间克服了语言障碍,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思想空前活跃,常常三五成群议论国是,各种思想相互论辩。除了激进的革命派和保守的君主立宪派外,还有相当数目的人对资本主义的议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感兴趣,幻想中国最好也能实现这种制度。这些人虽不参加革命组织,但在图革求变的思想上同革命派则是一致的,特别当后来保守派的保皇嘴脸日益暴露后,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逐步都站到了革命派一边。王绍鏊就属于这一类的人。在日本,他一面不断探索新的思想,一面认真苦读。三年后(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