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讲三国不输易中天
“品三国”热的争议未了,对易中天的得失尚无结论,近日有媒体报道,复旦大学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汝伦教授声称“如果林汉达活着的话、‘百家讲坛’就该邀请他,那么,红的就是他而不是易中天了。”林汉达是何许人?为何如此被看好?提起林汉达撰写的历史启蒙读物《上下五千年》等,一定会勾起几代人年少时的阅读记忆。林汉达的通俗历史写作,曾创造了历史普及读物写作的一个高峰。近日文汇出版社强力推出包括《三国故事》《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的“林汉达通俗历史经典”系列丛书共三种,力图再次唤起青少年的读史兴趣。日前,新商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林汉达的后人,重新认识这一被我们淡忘的教育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林汉达先生还曾经在大连工作过一段时间,林汉达在大连化名林涛,曾任大连光华书店总编辑等职。这又拉近了大连人与这位大师的距离。
并非只为写历史
日前,林汉达的小儿子、已经七十多岁的林文虎先生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新商报记者的电话专访,谈及为林汉达赢得俗世声名的通俗历史读物写作,林文虎表示当初林汉达不光是为写历史故事,而主要是为尝试用普通话写作。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林汉达称:“我喜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写成通俗读物。……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尝试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话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虽然只是一次尝试,却成就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通俗历史读物,并为几代人所津津乐道。
据林文虎介绍,最早的一部《东周列国故事》是林汉达创作于1940年代,1948年在生活书店出版过。《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在“文革”前已经完成,因“文革”爆发而未能出版,在1980年前后才得以出版。至于有名的《上下五千年》写作,林汉达曾经列好从盘古开天地到民国时期的题纲,但未能完成,后由曹余章补写了一部分,但因为不是同一笔法,风格没能统一。
与林语堂打官司
据林文虎介绍,林汉达于1921年秋考取杭州之江大学。1924年大学刚毕业,就获得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毕业后,任宁波四明中学英语教师。1928年秋应聘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后为英文编辑部主任、出版部部长。在任世界书局编辑期间,林汉达编写的英文教材销路很广,甚至超过了开明书店由林语堂编写的英文教材。林语堂当时已经成名,对此很不服气,就告世界书局出版林汉达编的《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之处,为此打了半年官司,最终这场官司林语堂败诉。世界书局还把胜诉判决书刊登在再版书的扉页,在出版界轰动一时。
虽然林汉达的官司胜了,但林汉达并没有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林汉达有感于蒋梦麟、朱经农说他“连个博士学位也没有,还谈什么教育”,在1937年到美国留学,考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民众教育,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读满博士学分。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据林文虎介绍,林汉达曾是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当时主席是马叙伦,林汉达任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汉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等职。林文虎表示,林汉达一生对当官没有兴趣,最想教书,但此后就身不由己了。“文革”前,毛泽东曾特聘林汉达为文字改革研究员。“文革”中林汉达受冲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去国务院的五七干校,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1972年病逝。林汉达在“文革”期间最头痛的是写检查,他曾表示检查是最不好写的,写别的东西都有材料可用,而写检查如果写真的,别人说你不老实,写假的,自己又不愿意。
至今没有传记出版
对于林汉达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林文虎认为还是教书。林汉达在1941曾出版过《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其中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界仍是有益的。此外,林汉达一生提倡汉字拉丁化,他曾有用拼音文字扫除全国文盲的宏愿。林汉达进行的扫盲试验中,文盲经过两周的培训就可读书、看报(采用拼音文字书写)。谈到至今尚无一本林汉达的传记出版,林文虎表示自己已经为统战部写了一本内部的林汉达传记性文字,文汇出版社有意出版。
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林汉达在之江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目前居住在上海的龚兆沅先生,他表示很推崇林汉达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林汉达提倡不死读书、社会实践相结合、用启发式的教育而不灌输等,林汉达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教育干部。